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昆仑之虚八方皆有高山,具体我不介绍了,以后专门讲昆仑时再说。
所以积石山这段的意思便是:【黄河从昆仑东北方向的那座山流出,一路往北奔流了一段路,一直流到祁连山脉被阻隔,接着又往西南折返,折返时,流入了青海湖。然后青海湖水势上涨,冲击出一条河,也就是黄河流入青海湖又流入,继续往西,往北,直到祁连山脉大禹凿开的积石山。】
过了积石山以后,往哪流,我就不知道了,这里没写,其实也不重要。
总之,这一段,就是介绍黄河上游的一小段走向,顺带介绍了大禹开凿山路,疏通水道,篡改黄河。
以上,就是山海经对于大禹治水的一个片面记载。
山海经另一段文字,也佐证了这一点:“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先槛大逢之山,河济所入,海北注焉。其西有山,名曰禹所积石。”
这段说积石山东边有个先槛大逢山。黄河、济水都流过它,海北浸润着它。这间接证明,那里的‘海’正是青岛湖。
关于大禹治水,山海经还有吗?有。
《山海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朽涂之山,青水穷焉。有云雨之山,有木名曰栾。禹攻云雨。”
意思很简单,有座朽涂山,青水流到它这就没了。还有云雨山,山上有栾木。大禹攻过云雨山。
这个攻很有意思。
类似的记载还有。
《山海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有水曰寒署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国山。”
这段牵扯众多,既有不周山,又有共工国,我以后单独写一章来解释,这里我姑且直接翻译。
意思也很简单:西北海外,大荒中,有个破缺的山,叫不周负子。有两黄兽镇守。还有一条河叫寒暑水,这条河西边有座湿山,东边有幕山。大禹攻过这些共工国的山。
这里透露了两个信息,一个是不周山地区,都属于共工国。另一个就是禹攻过这里的山。
无论是‘禹攻云雨山’,还是‘禹攻共工国山’,其实跟之前的‘禹导积石山’是一个意思。
就是描述大禹开山凿路,疏通黄河。
山海经描述了鲧窃帝息壤,以湮洪水。
而对于禹的描述,却是他‘攻’一座座山。
也就是说:“鲧不通水性,严加堵塞,想要阻挡洪水,可人力如何与大自然相抗?最终失败,而大禹深知堵不如疏的道理,采用开山导流的方式,宣泄黄河,治理洪水,得以成功。”
以上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大禹治水的故事。
然而事实真就这么简单吗?山海经里有更多的细节。
鲧并非不知道堵不如疏,《山海经·大荒北经》:“有榆山。有鲧攻程州之山。”
这里明确写了,鲧也‘攻’过一些山。
鲧也是懂得开山凿路,疏通洪水的。那为什么他失败了?而禹却成功了呢?
我给大家说三个原因。
第一,经验不足、能力有限。
鲧虽然也开山凿路,但是他是先驱者,在他之前可能没人这么做过,最难莫过于第一人。
就像是废除汉字,主张者无不是新文化先驱者。他们是为了给国家找出路,乃在茫然、混乱与外来冲击之下开辟破局之路。
错误多,失误多,是非常正常的。
山经里记载了那么多山脉水系,都是禹整理的吗?也不尽然,而是他的家族历代所积攒的经验。
秦始皇一统六国,也是奋六世之余烈。连出六代明君,最终天大的功劳,落到了嬴政头上。可这功劳百分之八十,得从秦孝公开始算起,代代叠加。
治水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贡献,禹只是最后完成拼图的人。
这也是为何舜信任禹,还是把治水交给他们家族的原因,他们家世代治水,乃是治水名门。
纵然鲧开了个大失败,可其实舜可能也知道,鲧死的有点冤。
鲧治水因为种种原因,没能治理好黄河,鲧自己是知道的,他心里是有数的,这才‘窃帝息壤,以湮洪水’。
这个窃字就很精髓,这是有预谋的,真等洪水已经到了,他根本来不及偷。
也就是说,鲧一通操作后,对于汛期暴雨下,黄河即将破堤,他是看得出来的。当然,也没有算太早,大约提前了一天到半天左右。
他知道自己的开山凿路泄洪的操作会失败,他知道一场大洪水马上淹过来,他没有办法,来不及了,只能偷了息壤去堵,做最后的挣扎。
本书旨在打造第一刁民!...
大妖降世,卷风云万里,遍野尸横无归人。痴儿怨女,叹红尘滚滚,牵马负刀不回头。圣人云端坐,邪灵白日行。魏来自卑微而来,踏黄泉碧落,吞无边苦海,只为证天道已死!人道当兴!...
音乐影视绘画书法雕塑文学你都懂?略知一二。都会一点的意思?嗯,都会亿点的意思。怀揣系统,靠艺术征服世界,成为各界人士顶礼膜拜的无冕之王。...
末世时期战死的老军团长,重生为末世结束五百年后的新世纪小鲜肉(?) 每当我脑子里响起BGM的时候,就觉得自己无所畏惧。方召。 ...
千万年前,李七夜栽下一株翠竹。八百万年前,李七夜养了一条鲤鱼。五百万年前,李七夜收养一个小女孩。今天,李七夜一觉醒来,翠竹修练成神灵,鲤鱼化作金龙,小女孩成为九界女帝。这是一个养成的故事,一个不死的人族小子养成了妖神养成了仙兽养成了女帝的故事。...
穿越加重生,妥妥主角命?篆刻师之道,纳天地于方寸,制道纹于掌间!且看少年段玉重活一世,将会过出怎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