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陈友谅,湖北沔阳黄蓬人,元朝末年群雄之一,农民起义领袖,元末大汉政权建立者。
明末天下大乱,除了最终一统中土的朱元璋外,还有两个人:一个是大盐枭张士诚,志大才疏,而另一个人却成为朱元璋登顶的最大对手,他就是陈友谅。
陈友谅,出身渔家,从各种记载中判断,陈友谅懂经史,通武事,胆气豪壮。元末天下大乱之后,陈友谅投奔到了徐寿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天完红巾军,在丞相倪文俊部下做薄书掾,大概是主管总务簿册一类的小官,随后,逐渐以军功升任为元帅,听起来这个名头很吓人,但当时却并不值钱。
元帅,是一个相当古老的职官名,春秋晋文公时,就已经称中军主将为元帅。唐初开始,元帅一般由皇子亲王担任,权任极重。后来的宋朝也沿袭了这种做法,大体上只有皇子才能出任号令一方的元帅之位。到蒙古人建立了元朝时,大约是觉得这个汉语的官名很威风,最开始在边疆地区,后来在全国各地,设立了许多元帅府或者分元帅府,成为一个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公署。为此,元末大乱时,凡是拉起一竿子人马的人,哪怕是阿猫阿狗,只要手里握有百八十个鸟人,便都会自称元帅。
不过,种种迹象表明,这位陈友谅不完全是虚张声势,他还真的掌握了一支有相当实力的部队,天完国皇帝徐寿辉与丞相倪文俊合谋,把太师邹普胜排挤出了决策层。不久,这位丞相便大权独揽,露出不把天完皇帝放在眼里的模样,于是,皇帝徐寿辉准备重新起用邹普胜来制约倪文俊,倪文俊知道后,将自己一再提拔、如今已经独当一面的心腹陈友谅找来,商量着索性干掉徐寿辉,自己来做这个皇帝。
就在倪文俊设下圈套,发动兵变,天完皇帝已经陷入走投无路的境地之际,陈友谅却突然临阵倒戈,以保驾勤王的名义,率精兵打跑并后来干掉了倪文俊,将他手下的力量全部收编到了自己手上,陈友谅就此成为天完国皇帝之下,第一重臣,不但握有重权,而且握有重兵。陈友谅虽然有保驾之功,名义上也相当冠冕堂皇,但却显然有悖于江湖道义。于是,后来便有一种说法广为流传:倪文俊召陈友谅在丞相府密议时,他的一个爱妾曾经出来招呼茶点。据说,当时已经30多岁的陈友谅向来不近女色,因此颇受部下拥戴,谁知,见到这位女子后,陈友谅惊为天人,一时间目眩神迷而不能自己,此后一连数日神魂颠倒,不思茶饭,因此才有了反戈一击之举。
于是,兵变平息后,陈友谅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抢在前往丞相府抄家的兵丁之前,快马加鞭地赶到丞相府,将这位女子抢到了自己府上。后来,陈友谅在鄱阳湖与朱元璋决战,兵败身死时,他的臣僚部下逃跑的逃跑,倒戈的倒戈,投降的投降,只有这一位女子为他自杀殉情,这段传奇是否真实,对陈友谅来说却是一点都不重要。原因是此人号称“素怀大志”。
陈友谅在干掉倪文俊的两年之后,再一次同室操戈,杀掉了天完红巾军最孚众望的重要将领赵普胜,又过了数月,他以向皇帝汇报军情的名义,安排一个卫士用铁锤击碎了徐寿辉的脑袋。由此,陈友谅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大汉,改年号为大义元年,以江州也就是今天的江西九江为都城,那年陈友谅40岁。
这位天完国皇帝手下的几位大将相当厉害,赵普胜就是其中之一。赵普胜,江湖人称“双刀赵”,假如用《三国演义》或者《水浒》上的说法形容,大概可以说成是“双刀舞将起来,有万夫不挡之勇”。他不但武艺高强,而且富有韬略,在天完国创建的过程中,战功赫赫,因此成为陈友谅图谋徐寿辉时,所必须除掉的一个障碍,加上朱元璋不断派人散布谣言,于是这位威望很高,且对天完皇帝忠心耿耿的将军,被陈友谅轻轻地安上一个图谋不轨的罪名便杀掉了。
《明史》在评价陈友谅时,说他“性雄猜,好以权术驭下”。此人具有极强的组织与控制能力、好弄权术且狠辣,他不停地干坏事,其所作所为,距离一个“义”字,相去可谓远矣。然而,他却敢于把自己的年号定为“大义”,并且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将各个派别的各路人马,相当迅速地整合到自己麾下,由此,可以看出其枭雄的本事与特色。
历史上相当著名的鄱阳湖大战,可能是中国历史甚至是世界历史上投入人员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水上大会战,也是陈友谅与朱元璋之间决定生死的大决战。大战中,双方投入的总兵力共为八十万人,其中,陈友谅投入六十万人,朱元璋投入二十万人,大战持续时间近四十天。整个鄱阳湖上,漂浮着数不胜数的尸体,愁云惨雾之间,湖水为之色变,以至于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湖边的人们不敢捕食湖中的鱼虾鳖蟹。
陈友谅昔日作为所累积起来的恶果,在这次大会战中显露出来了,先是除去倪文俊,并将赵普胜、徐寿辉杀死后,他们手下几员相当厉害的大将如丁普郎、傅友德等,许多人陆续叛投朱元璋,傅友德后来成为朱元璋麾下独当一面、战功极为显赫、几乎百战百胜的将军。丁普郎与邹普胜、赵普胜等人同是白莲教中“普”字辈的、义气深重的兄弟,对陈友谅极为愤恨,发誓要一命换一命,陈友谅必须用自己的脑袋,作为背信弃义的代价。因此,在鄱阳湖大战中,这位丁普郎完全是一副不要命了的打法,意思很明白,就是只要能干掉陈友谅就行,自己死活无所谓,最后身受十几处伤,仍然大呼杀贼而不退。《明史》记载说:“普郎身被十余创,首脱犹直立,执兵作斗状,敌惊为神。”意思是说,他血战到脑袋已经掉了,身体还直立着,双手操兵器,一副拼命打斗的架势,敌人大为惊骇,以为是战神下凡。
陈友谅一方虽然人多势众,号称六十万,但在史书记载中,能够见到名字的、拼死作战的将领,却只有陈友谅嫡系的一两员大将,那些被强力整合进来的人们,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出色的表现。一场战役,双方人数相差悬殊,一方占有压倒优势,却一开打便成了一场胶着战,上述因素可能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这种胶着状态,本来恰恰是陈友谅应该极力避免的,与朱元璋准备得很不错的后勤补给比较起来,陈友谅人数上占压倒优势的六十万大军,立即在茫茫鄱阳湖上显现出了组织与补给上的困难。
尤其糟糕的是,在双方胜败尚未分明的时刻,陈友谅部下的两员重要将领——左右金吾将军,又先后率兵投到朱元璋的阵营,这可能使草莽气息颇重的“大汉”皇帝陈友谅,顿时陷入到了一种焦躁之中。在随后的一次激战中,这位焦虑得已经失去镇定的皇帝,掀开自己旗舰的帘障查看战况,结果,被一支不知发自谁人之手的箭矢一箭射中眼睛,并贯穿头颅,当场死亡。就这样,其统帅的六十万大军,在占据了天时、地利和人数上绝对优势的情形下,死的死,逃的逃,降的降,只有很少一部分跑回了大本营,建国仅仅三年的“大汉”国,不久便土崩瓦解。
从众多史料的记载来看,陈友谅雄心不小,胆量极大,不乏以权术驾驭部下的能力,在很短时间里,迅速整合出一个在割据群雄中土地面积最大、人口与兵力最多的“大汉”国,一时间相当咄咄逼人。从投身造反开始,到自立为“大汉”皇帝,他只用了不到十年时间,这种顺风顺水,可能造成了他极好的自我感觉,以为自己真的是天之骄子,天命所归,于是骄横自负,甚至在处理事关重大的军国大事时,都显得相当粗疏草率。显然,此人综合素质中的重大缺陷,是导致其毁灭的致命伤。他似乎从来没有过谋定后动、事缓则圆的深谋远虑,做起事来,常常是跟着感觉走,事到临头先干了再说。
陈友谅与朱元璋一样,都是元朝末年反抗朝廷暴政的起义军首领,二人有几个共同点,如:都具有坚定的革命性与亡命的痞子精神,都是投身革命后从小人物做起,凭着不俗的军事才能,一步步走向权力的巅峰,都想推翻元朝的腐败政权,革掉皇帝的命,自己来做皇帝。一个枭雄,一个英雄,所肩负的使命相同,正可谓志同道合。
然而,这两支各自为政的起义军队伍,在一致反元斗争的同时,同样为了扩充实力而互相争夺地盘,两军展开了长达数年的鏖战。在鄱阳湖会战中,陈友谅一败涂地,突围时身中流矢而亡,朱元璋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为日后建立大明皇朝清除掉了拦路虎。古有“友谅最桀,士诚最富”之说,陈友谅穷极奢侈,不得民心,旧部多叛,实为失败主因。
在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陈友谅是混元霹雳手成昆的徒弟,丐帮八袋长老,书中的他乃性阴毒,善权谋之辈,这个人物对小说情节的发展起了一定推动作用,这是金庸对真实历史人物身上缺点局部夸大化,以达小说的艺术效果。
天书封神榜地书山海经人书生死簿! 九天之上,是为仙宫!...
末世时期战死的老军团长,重生为末世结束五百年后的新世纪小鲜肉(?) 每当我脑子里响起BGM的时候,就觉得自己无所畏惧。方召。 ...
这个天下大大小小数百国,说到陆地武功宁国近乎无敌,有四疆四库的虎狼横扫六合,陆地延伸到哪儿,宁军就能把战旗插到哪儿,可是海疆之外虎狼不及之处总有些人不服气...
黄沙掩埋了白骨,夕阳下的风中,有着血腥的味道。大陆的痛楚,在朝着四面八方扩散,当大爆炸的历史出现拐点的时候,当巨大的钢铁要塞横亘而过,遮蔽住人们视野的时候...
穿越成了光明神,从此开启招收信徒,发展神国,称王称霸,为所欲为的羞耻日子...
她不过是相个亲,结果直接却被抗去了民政局。她还不想结婚喂!权少,可不可以离婚啊!离婚?可以,先怀个孩子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