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在乾清宫广场南侧有一排房子,是在紫禁城之中唯一比军机处更接近大内的场所。”
“公元1677年,康熙皇帝从翰林院内选择了博学善书的年轻汉族官员,在这里组成了一个新的办事机构南书房。”
“南书房原本是康熙皇帝读书的场所,而入职南书房的官员们每日的工作,便是陪伴皇帝讲今论史。”
“尽管康熙曾多次告诫,入值南书房的官员们不得干预外朝处理的政务,但是有时也让他们参与特颁诏旨的草拟书写工作。”
雍正对于顺治爷和康熙爹的事迹了解得比较多,因此可以深刻明白每一件事背后的用意。
那时候顺治爷突然去世,新立的父皇年纪太小,还没有处理政务的能力,很现实的就需要一些年老的大臣来辅佐。
由于顺治爷汉化比较严重,满州的王公大臣对这一点很不满意。
这些王公大臣会利用父皇即位这样一个契机,加强和突出王公大族的权力。
而顺治爷给父皇指派的四个辅政大臣都是为大清出过大力的,也特意让他们四人制约议政王大臣的权力。
只不过后来鳌拜嚣张跋扈,一个人大肆专权,危害皇权。
所以父皇长大了之后,就把鳌拜灭了。
父皇为了加强皇权,专门组建了一个南书房。
入选到南书房的这些人,挑的好多都是一些文学水平很高的汉人。
一开始就是陪父皇一起讨论学问,后来就逐渐发展到了让他们参与机密。
所以从父皇中期以后,参加中枢决策的就有议政王大臣会议,有内阁,还有南书房。
这三者既各有分工,又互相掣肘,最后的权力还是集中在父皇手里。
“与皇帝的关系越亲近,手中掌握的权力就会越大,这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中是亘古不变的法则。”
“对于皇帝来说,大臣手中权力的增长,就是对帝王皇权的削弱。”
“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这是雍正皇帝亲笔手书的一副对联,从中便能够感受到他对集权的渴望。”
“1722年,当四十五岁的雍正走上皇帝的宝座时,已是清军入关的第七十八个年头。”
“历经康熙皇帝六十一年治理的大清国,已初步呈现出盛世的局面。”
“但二十多年实办政务的历练,也让这位正值盛年的皇帝十分清醒。”
“康熙末年,政务松弛、积弊丛生,在两次废黜太子之后,争夺皇位的斗争也影响了政局的稳定。”
“而清朝历史上曾经两次上演的少主重臣政治格局,更让雍正皇帝对内阁或议政王大臣会议心有余悸。”
“终于,在西北军情刻不容缓之时,能够帮助皇帝总揽军权的军机处,成为雍正制度改革的突破口。”
“在创设了军机处得以将军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之后,雍正皇帝找到了一种能够将更多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的工具,也就是奏折。”
张廷玉奏折也并非是当今皇上首创的,而是先皇康熙年间才开始有的。
他对奏折制度非常了解,清楚地知道康熙皇帝之所以采用奏折,就是因为奏折具有快捷和保密的最大特点。
因为以往,大臣向皇帝奏事进言,所用题本都是层层机构递转。
而中间又经过写提要、票签等等环节,所以容易泄密,速度又慢。
而奏折是大臣本人亲笔书写,派专人送到皇宫,由太监把奏折直接送到皇帝的御案上。
中间没有任何环节,时间快,而且很保密。
据他所知,最早的奏折是内务府包衣出身的李煦在康熙三十二年上奏的。
在八旗制度之中,内务府包衣属于皇帝私人的奴才,而奴才与主子之间的通信也可以被视为皇帝的家信。
事实上,李煦最初十余年来的密折之中,都是关于雨水、收成、物价等当地的琐事,并无机密性可言。
但在密折之上,康熙皇帝还是用朱砂笔作了批语,叮嘱李煦奏折之事不可让他人知道。
他明白康熙皇帝之所以大搞奏折制度,主要是因为对地方官员和朝中汉族大臣还不是很放心。
如此一来,康熙皇帝可以通过奏折制度让一些心腹大臣在地方上监视地方的动向,监视地方上士大夫的活动,监视其他的官员。
九天大陆,天穹之上有九条星河,亿万星辰,皆为武命星辰,武道之人,可沟通星辰,觉醒星魂,成武命修士。传说,九天大陆最为厉害的武修,每突破一个境界,便能开辟一...
化神境修士陈默,与小师妹双双陨落后,竟然重回地球的高三时代?!前世初恋,陈默不屑一顾。前世敌人,陈默一拳打爆。前世你看我不起?今世我让你望尘莫及!...
医者无不活命,剑出血洒长空。从来没想到,学习这么多年治病救人的同时,竟然也将传说中剑仙传承给修炼了,原本以为只是故事的一切,却在自己身上逐渐发生...
重生潜入梦南宋不咳嗽完本作品,和本书人物也有相关,可以一起看。书友订阅群137118014由终点回到原点,洪涛又回到了他第一次重生前的时代,不过失...
她本是实力强悍,医术超群的世家家主。 一朝穿越成将军府的废柴嫡小姐,成为第一位被退婚的太子妃,人人嘲讽! 选秀宴上,她被赐嫁给鼎鼎有名的残废王爷。 ...
心潮澎湃,无限幻想,迎风挥击千层浪,少年不败热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