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谚语说:“读书不知义,等于嚼树皮。读书不想,隔靴搔痒。”一个人如果只知道亦步亦趋地跟从老师求学,从来不动脑子,不思考问题,也不发问,就会成为书呆子。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提倡多读书,多思考,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既不希望大家只学习而不会思考,或者不想思考,做个书呆子,也不希望大家只会思考,只想思考,而不会学习,或者说是懒于学习,做个空想家。学是入书,思是出书,出入有道,学业可成。让我们来看看古代人是怎么学习的?
戴震是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考据学家,“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乾隆年间为《四库全书》纂修官。他出生于贫寒之家,幼读私塾,以过目不忘和善思好问著称。
有一次,老师教授《大学章句》,戴震愈听愈觉得可疑,于是向老师发问:“这话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是学生记下来的呢?”
老师难以回答这个出乎意外的疑问,于是抬出朱熹这一权威:“这是朱文公说的。”
戴震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时候的人?”
老师回答他说:“宋朝人。”
戴震追问:“曾子,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老师回答:“周朝人。”
戴震又问:“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
老师说:“差不多两千年了。”
戴震问:“既然这样朱文公怎么知道这些?”
老师无法回答,说:“你是一个不寻常的孩子。”
戴震不仅好问,并且能在提问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敢于怀疑先贤,怀疑课本,而不是一味地听从权威的解释,最终成长为清代有名的文学家,哲学家。这也说明了“学而不思则罔”的重要性。
我国的高才生到美国去念大学或研究生,学习总是格外地用功,上课认真记笔记,下课认真对笔记,考试前认真背笔记。考试的时候,老师讲了六个方面,我们的学生绝不会写五个或七个,保证将老师讲的内容全部还给老师。在中国这样的卷子表明老师讲的内容学生全都掌握了,自然是满分。可在美国最多只能得个B等,通常只能得C等。而一些学生只答了一两个方面,但有创见,是他自己思考出来的,是从其他资料获取的,这样的卷子都能得A等。我们有些学生表示不理解,去询问老师:“我们六个方面都答出来了,为什么只能得C等,而他们只答了一两个方面,却得A等?”老师的回答也是值得回味的:“你们答了六个方面不错,可是这六点我都已经讲过了,你还说它干什么呢?我讲了六点,那是我思考的,是已有的六种可能性,或解决问题的六种方法。他们只讲了一点或两点,但那是他们自己的。我讲课的目的,就在于启发大家通过我讲的六点,形成你们自己的思考,得到你们自己的答案。”这也说明,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都提倡“学而思”,反对“学而不思”。
中国的孩子放学回家后,家长们通常问孩子的第一句话:“今天的作业做完了吗?”家长们关心的是学校既定的任务完成了没有。在以色列国家,当孩子们放学回家后,家长们问他们的第一句话:“你今天在学校向老师提问题了吗?”如果孩子得意地说:“我今天向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老师没有回答出来!”那家长会像孩子一样的得意,会喜形于色。可是如果中国的孩子回来对家长说他提了一个问题把老师难住了,绝大多数家长会感到尴尬和为难,甚至会斥责孩子:“你逞什么能!”这就打击了孩子们“学而思”的积极性,从而扼杀了孩子们的灵性。
我们已经从各个方面证实了“学而不思则罔”,那“思而不学则殆”又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它告诉我们,无论读书,还是做事,只一味的冒进急进,思考的不对,或者说是胡思乱想,成了“满脑子不切实际”的空想家,结果往往会使大家都很尴尬。
读书学习,一不能读死书,二不能死读书。学思结合,方有成效。书是前人经验的总结,读书是汲取前人经验的过程,但不能自己囫囵吞枣、生吞活剥。书籍和经验也是前人智慧的结晶,也不能置之不理,一味蛮干。
只读书不思考是读死书的书呆子,只空想不读书是陷入玄虚的空想家。书呆子迂腐而无所作为,空想家浮躁不安而脱离实际,也是很危险的。我们不能做书呆子,但也不能做空想家。只要按照孔子所提倡的,多学习,多思考,脚踏实地,草根也是可以长成大树的。
〖LM〗〖BT1〗〖ML〗做通才还是专才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JY,2〗〖HTK〗——《论语·子罕》
达巷这个地方有人说,伟大的孔子,他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方面的专长来称赞他。孔子听说了,对他的弟子们说,这叫我抓住哪一点?作哪一种专家好呢?我去当骑马驾车的专家好?还是当军事射箭的专家好?我还是学驾驶吧!〖HT〗
通才与专才,哪一个好?这种辩论在社会上从来没有间断过,也是个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不管是通才也好,专才也好,都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人才。
目前,现代社会如出现“一专多能”型人才实际上更利于发展的局面。所谓“一专多能人才”,是指具有一二门专业知识而又是知识广博、基础扎实的人才,这种人才,在就业、创业上,拥有更多的优势。美国曾对1311位科学家的论文、成果、晋级等方面作了5年调查,发现多是以“博学专才”取胜的。
在《论语·为政篇》里,孔子曾经说过“君子不器”的话。孔子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因为“为政”要通才,通才就要样样懂。“不器”就是不成为某一个定型的人,一个为政的人,就要上下古今中外无所不通。所以“君子不器”放在《论语·为政》篇中。
孔子的话曾经引发了后人的广泛争论。这里牵涉到博与专的问题,这个问题仔细考究起来并不那么简单。实际上,博与专不是可以如此清楚地割裂开而让人选择的,尤其是进入现代社会后,一方面是分工越来越细,因而越需要专门的人才;另一方面是专业人才越来越需要有各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够“专”得起来。所以,一方面的确如孔子所说:不要像一个器皿一样,只能派一种用场,装酱油就装酱油,装醋就装醋。或者如孔子在这里听到达巷人的话后风趣而幽默地所说的那样,驾车就驾车,射箭就射箭。而是除了驾车,还要去学电脑,学英语,如此等等,使自己成为一个博学而多才多艺的人。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哪一方面的专长,或者说没有一技之长,在今天的社会里也是寸步难行。弄不好,就会成为人们所挖苦的“样样懂,门门瘟”,恐怕连一个称心如意的工作都找不到,那就只有失业了。
相传有一种鼯鼠,具有五种本领,但会飞而飞不过屋顶,会攀而不能攀顶,会游而不能渡河,会挖穴而不能掩身,会走而不能比人快。这种本领有什么了不起?
所以,更为理想的追求实际上不是“博学而无所成名”,而是要既博学又要有所成名,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专多能”型人才。“由博返约”,精修一门,一专多能,才是人生的真谛。
一切学科都应该知道一些,但有些学科应该知道其中的一切。正如鲁迅所指出:“读书‘浏览’是重要的,但光‘浏览’不行,那会成为‘杂耍’,是不会有成就的。应该在‘浏览’的基础上,抉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增长的一门或几门。”
在这方面,列宁、竺可桢是个极好的范例。
列宁从小就有广泛的读书兴趣和爱好,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都有研究。但当他投身革命以后,便在博学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社会科学。由于列宁的刻苦学习和钻研,积极参加革命实践,终于成为无产阶级革命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治学方法就是在主攻气象学的同时,跨越多门学科。他喜欢涉猎古代文化宝库,博览经、史、子、集,以及古人的游记、笔记、方志、日记、诗词等等,从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探寻气象史的线索。正因为他有广泛的兴趣、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想象,所以他能取得独创性的成就,在83岁时还发表了论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博得了国内外气象界的高度评价。
列宁、竺可桢等人的成功证明:世界上卓有贡献的巨人,大多是遵循一定的专业目标,博收兼蓄,才会有重大突破的。所以,成长为一专多能的人才,是人生的必由之路,也只有一专多能的人才,才能更受命运的青睐,才能更接近成功之门。
〖LM〗〖BT1〗〖ML〗先修学业后做官
〖HTXH〗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吾从先进。
〖JY,2〗〖HTK〗——《论语·乡党》
孔子说:“先修养好礼乐后做官的,是一般的士人;先有了官位后修养礼乐的,是贵族士大夫的子弟。如果选用人才,那我主张选用先修养好礼乐的人。”〖HT〗
在古代,贵族士大夫是有特权的,他们可以选择先做官,一边做官一边提高自己的修养。一般的士人,必须先提高自身的修养,才有做官的可能。那么,“先进”与“后进”,孔子更是赞同哪种观点呢?
大妖降世,卷风云万里,遍野尸横无归人。痴儿怨女,叹红尘滚滚,牵马负刀不回头。圣人云端坐,邪灵白日行。魏来自卑微而来,踏黄泉碧落,吞无边苦海,只为证天道已死!人道当兴!...
陆原语录作为一个超级富二代装穷是一种什么体验?别拦着我,没有人比我更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
啥,老子堂堂的漠北兵王,居然要当奶爸?好吧,看在孩子他妈貌若天仙的份儿上,老子勉强答应了...
伴随着魂导科技的进步,斗罗大陆上的人类征服了海洋,又发现了两块大陆。魂兽也随着人类魂师的猎杀走向灭亡,沉睡无数年的魂兽之王在星斗大森林最后的净土苏醒,它要...
音乐影视绘画书法雕塑文学你都懂?略知一二。都会一点的意思?嗯,都会亿点的意思。怀揣系统,靠艺术征服世界,成为各界人士顶礼膜拜的无冕之王。...
少帅说我家夫人是乡下女子,不懂时髦,你们不要欺负她!那些被少帅夫人抢尽了风头的名媛贵妇们欲哭无泪到底谁欺负谁啊?少帅又说我家夫人娴静温柔,什么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