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按照民间的说法,太祖、太宗和秦玉赵廷美兄弟三人的生母杜太后,在临终前曾召当时的宰相赵普进宫听受遗命。杜太后问太祖道:“你自己知道你为什么能得到江山吗?”太祖呜咽哭啼不止,不能回答。杜太后见此;便责备太祖说:“我是自己老死的,你哭也没有用。我刚才跟你谈的是国家的大事,你怎么只知道哭泣呢?!”杜太后又问刚才的那个问题,太祖这次回答说:“我之所以得天下,全靠了祖先的余德,太后的庇荫。”杜太后说:“你说的不对!你能得天下,是因为周世宗让幼儿即位做了皇帝,人心不附造成的。倘若周朝有一位年长的君主,你能得到天下做皇帝吗?”接着,杜太后又教训太祖,为了防止后周那种幼儿主天下而失天下的情况出现,宋朝要继立长君。她要求太祖死后要传位给自己的弟弟光义,光义死后要传位给小弟秦王廷美,廷美死后则传位给太祖之子德昭。最后杜太后说:“四海至广,万机至众,能立年长者为君主,实在是国家社稷的福分。”太祖叩谢母亲的临终教诲,哭着说:“我一定按照母亲的教导来办。”为了监督太祖实施;杜太后又让赵普把自己的话记下来做为将来皇位继承的依据。赵普随即在杜太后床前按照太后的意思写好了誓书,并在誓书末尾署上了自己的名字。太祖便将誓书锁于金匮,交由谨慎可靠的宫人管理,秘藏宫中。
太宗果然都找到了,立即再召见赵普,当面致歉道:“人谁无过,朕不到五十,已尽知四十九年非!”他还就今后皇位继承试探赵普,赵普就回答了一句:“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太宗连连颔首。于是,赵普次日就重登相位,且位兼侍中,这是宋初德高望重的宰相的加衔。至此,太宗与赵普这对昔日的冤家捐弃前嫌,为了各自不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5.太平三宰相
吕蒙正
吕蒙正(946~1011)少年时家贫,不得已行乞为生,他曾寄宿于一间寺庙中读书,寺里的和尚经常揶揄他。寺中的规矩,吃饭前先敲钟集合,他以钟声为号,于和尚处吃饭。久而久之,和尚们对这个白吃饭的人颇有怨言,他们商量出一个整人的方法。
一天,和尚们故意在吃完饭以后才敲响钟,等吕蒙正赶到时,看到的是和尚们吃完后的残羹剩菜。这就是俗语“饭后钟”的来历。这样的屈辱任谁都会难以忍受,吕蒙正因这一刺激而更加勤奋好学,于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考中进士,成为了北宋第一位状元。他成名后也曾来到旧时的寺庙,寺里的和尚以为他会打击报复,但吕蒙正胸襟宽阔,并没有以怨报怨,而是厚赠和尚们许多礼物;以报答借住之恩,和尚们见此情景颇多愧叹。
吕蒙正中状元后,平步青云,没过几年就任参知政事,进入二府执政。少年得志自然有人看不惯,一次上朝之时,有人在政事堂的帘后说“这个人也配做参知政事?”吕蒙正假装没有听到,若无其事地走了过去。但和他一起走的人都很生气,想去查清楚到底是谁说的,好去理论。吕蒙正却阻止了友人,他说:“如果知道是谁说的,我肯定会生气,他也会惴惴不安,双方都会心存芥蒂,所以还不如不知道他的姓名为好。”这件事在朝廷上传开来后,吕蒙正的威望不降反增。
吕蒙正很重视一个人的名声,只要有很多人称赞某人,他便会把那个人当人才来看。当朝廷需要人时,吕蒙正便常能在他的“人才库”中找到适当的人。“公为相,文武百官各称其职”,应该是吕蒙正对宋皇朝早期政治上的最大贡献了。
吕蒙正对人才的判断也相当客观及公正,绝不徇私。当他年老退隐养病时,宋真宗特别去探望他,并问道:“你的儿子中有谁可以重用的?”真宗很肯定吕蒙正对朝廷的贡献,想提拔他的儿子以作报答,可是吕蒙正却回答说:“臣诸子皆豚犬,不足用,但有个侄儿叫夷简的,现在任颖州推官,是真正宰相人才。”真宗后来真的重用吕夷简,也使这位才德兼优的青年人发挥了特长。另外北宋前期最出色的外交天才富弼,也是当年吕蒙正特别拔擢的人才。
吕端
吕端(935~1000),字易直,幽州安次(今属河北)人。后晋时以父荫补官;入宋后,历知成都府、蔡州,升为枢密直学士。太宗至道元年(995),继吕蒙正为相。吕端为相前,太宗曾询问众臣,有人对太宗说:“吕端为人糊涂,不宜为相。”太宗笑说:“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仍然任命他为宰相。
太宗晚年,因为高梁河之战的箭伤困扰,不得不认真考虑起继承人的问题。太宗长子元佐自幼聪明机警,深得太宗喜爱。本来太宗逼死太祖之子德昭、德芳,迫害弟弟廷美都可以说是为了给元佐即位创造条件,但元佐并不领情,屡次维护叔叔赵廷美,最后竟因为赵廷美的死而悲愤成疾,以至发狂。
元佐发狂后,太宗的次子元僖又中毒而死,太宗听从寇准的意见立三子元侃为皇太子,改名为恒,即日后的宋真宗。而宫内李皇后、内侍王继恩对此并不满意。为了维护太子,太宗特意挑选了吕端为相,就是看重了吕端可以保护太子。
吕端自赵恒被立为太子后,每日询问太子起居,兢兢业业,果然不负太宗所托。至道三年(997)三月,太宗病笃之时,李皇后串通王继恩,想绕开赵恒,立疯癫的元佐为帝,以图把握朝政。
李皇后为了争取宰相的支持,召吕端进宫。吕端知道有变,将前来传召的王继恩锁在屋里,命人看守,之后才进宫。
李皇后特意问吕端:“如今太宗已死,立嗣宜长是常理,你看现在怎么办?”
吕端正色道:“先帝立太子正是为了今天,现在还有什么好说的呢?如有异议就是违背先帝。”驳回了李皇后的话,坚持派人找来赵恒即位。
真宗即位之时,垂帘召见群臣。吕端还不放心,又上前掀开帘子看到确实是赵恒本人才放下心来,率领群臣叩拜。
因为吕端的“大事不糊涂”,真宗才能顺利即位,因此吕端一直受到真宗的敬重。
王旦
北宋皇朝到了第三代的宋真宗,政治发展最主要的目标是力求稳定中成长,因此这一阶段的领导者最好是稳扎稳打的人才,王旦正是最适当的人选。王旦担任宰相长达十一年,由于做事力求稳定,早年的表现并不杰出,晋升得也很慢,直到李沆接任吕端为宰相时,他才升为参政。不过早在太宗时代的宰相李防便曾对人表示:“王旦这个人,日后必可以成为太平宰相。”真宗在即位不久后也曾表示:“为朕致太平者,必定是这个人。”
王旦(957~1017)的父亲王祜,为宋太祖、太宗两朝名臣,王旦自幼家学渊源,显得沉稳静默,王祜十分喜欢自己的儿子,认为他可以位至公相。王旦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中进士,开始了自己的仕途。
咸平四年(1001),王旦升任宰执。当时寇准也在真宗左右,寇准心高气傲,对王旦位居自己之上很不服气,因此有时在真宗面前对王旦的言行有所诋毁。一次,王旦主持的中书省向寇准主持的枢密院送去一份文件,写作上违反了规格,寇准马上将此事汇报真宗,使王旦因此受到责备,连具体承办这项工作的人也受到处分。事隔不到一个月,枢密院有文件送往中书省,没想到也违背了格式,收到公文的人想这下可以报复了,很高兴地把这份文件送交王旦,但王旦不仅未告发寇准,而且把文件退还给枢密院,请他们主动改正,寇准由此改变了对王旦的看法。
对于寇准的攻击,王旦也从不介怀,反而因为欣赏寇准的才干而一直在真宗面前维护他。真宗对王旦的大度很惊讶,在一次私下交谈时间道:“你经常说寇准的好话,寇准却一再说你的短处,你怎么能一直这样做呢?”
王旦笑答:“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臣为相多年,缺失一定很多,但因位高权重,普通大臣都不敢说出来。寇准能够指出我的不足之处,更可见他的忠贞率直,这也是臣看重他的原因。有这样的臣子,是国家的福气。”
真宗听了大笑道:“人们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我看说的就是你了。”
真宗曾语重心长地对寇准说:“你能有今天,都是王旦推荐你的缘故啊。”寇准因此而深感愧疚,对王旦更加欣服。
王旦的确是“肚里可撑船”的宰相,他从不作无谓争执,注重做人技巧,并且能分辨人才,对外交问题的处理很有技巧,是一个相当称职的太平宰相。
步入盛世
宋太宗驾崩后,李皇后和宦官王继恩等企图立元佐为帝。幸亏宰相吕端处置得当,赵恒才顺利即位,庙号真宗。宋朝也开始进入全盛时期。
1.澶渊之盟
辽朝欺侮宋朝无能,多次进犯边境。到宋太宗的儿子宋真宗赵恒即位后,原准备拜毕士安为相,问毕士安还有谁可以和他同时出任相职。毕士安表示:“寇准忠义双全,善断大事,非臣所及也。”真宗说:“我听说寇准个性过刚,喜欢意气用事。”毕士安却说:“寇准为国而忘身,秉正而嫉邪,所以一般朝臣都不喜欢他。但是今天边疆威胁日重,最需要像寇准这种人才,俾能卫护国家的安全。”
寇准在宋太宗时期担任过副宰相等重要官职,他的正直敢谏是出了名的。有一次,寇准上朝奏事,触犯了宋太宗。宋太宗听不下去,怒气冲冲站起来想回到内宫去。寇准却拉住太宗的袍子不让走,一定请太宗坐下听完他的话。宋太宗拿他没有办法,后来还称赞他说:“我有寇准,就像唐太宗有魏征一样。”但是正因为他为人正直,得罪了一些权贵,后来被排挤出朝廷,到地方去做知州。这一回,宋真宗看到边境形势紧急,才接受大臣的推荐,把寇准召回京城。
公元1004年,辽朝萧太后、辽圣宗亲自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前锋已经到了澶州。告急文书像雪片一样飞到朝廷。寇准劝真宗带兵亲征,他认为只要真宗亲自带兵出征,鼓舞士气,一定能打退辽兵;并且说,如果放弃东京南逃,人心动摇,敌人就会乘虚而入,国家就保不住了。宋真宗听了寇准一番话,也壮了胆,决定亲自率兵出征,由寇准随同指挥。
大队人马刚刚到韦城,听到南下辽军兵势强大,一些随从大臣吓坏了,趁寇准不在的时候,又在真宗身边唠叨,劝真宗暂时退兵,避一避风头。宋真宗本来很不坚决,一听这些意见,动摇起来,又召见寇准。宋真宗对寇准说:“大家都说往南方跑好,你看呢?”寇准严肃地说:“主张南逃的都是懦弱无知的人。现在敌人迫近,人心动荡。我们只能前进一尺,不可后退一寸。如果前进,河北各军士气百倍;如果回兵几步,那么全军瓦解,敌人紧紧追赶。陛下想到金陵也去不成了。”宋真宗听寇准说得义正辞严,没话可说,但是心里还是七上八下,定不下主意。寇准走出行营,正好碰到殿前都指挥使高琼。寇准冲着高琼说:“您受国家栽培,该怎么报答?”高琼说:“我愿以一死报国。”寇准就带着高琼又进了行营,重新把自己的意见向宋真宗说了一遍,并且说:“陛下如果认为我的话不对,请问问高琼。”高琼在旁边接着说:“宰相说的话是对的。禁军将士家属在东京,都不愿南逃。只要陛下亲征澶州,我们决心死战,击败辽兵不在话下。”宋真宗还没开口,寇准紧接着又逼了一句说:“机不可失,请陛下立刻动身!”在寇准、高琼和将士们的催促下,宋真宗才决定动身到澶州去。
这时候,辽军已经三面围住了澶州。宋军在要害的地方设下弩箭。辽军主将萧达览带了几个骑兵视察地形,正好进入宋军伏弩阵地,弩箭齐发,萧达览中箭丧了命。辽军主将一死,萧太后又痛惜又害怕。她又听说宋真宗亲自率兵抵抗,觉得宋朝不好欺负,就有心讲和了。
澶州城横跨黄河两岸。宋真宗在寇准、高琼等文武大臣的护卫下,渡过黄河,到了澶州北城。这时候,各路宋军也已经集中到澶州,将士们看到宋真宗的黄龙大旗,士气高涨,欢声雷动。萧太后派使者到了宋朝行营议和,要宋朝割让土地。宋真宗听到辽朝肯议和,正合他的心意。他找寇准商量说:“割让土地是不行的。如果辽人要点金银财帛,我看可以答应他们。”寇准反对议和,说:“他们要和,就要他们归还燕云失地,哪能再给他钱财。”但是,宋真宗一心要和,不顾寇准的反对,派使者曹利用到辽营谈判议和条件。曹利用临走的时候,宋真宗叮嘱他说:“如果他们要赔款,迫不得已,就是每年一百万也答应算了。”寇准在旁边听了很痛心,只是当着真宗面不便再争。曹利用离开行营,寇准紧紧跟在后面,一出门,一把抓住曹利用的手说:“赔款数目不能超过三十万,否则回来的时候,我要你的脑袋!”曹利用到了辽营,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后定下来,由宋朝每年给辽朝银绢三十万。
曹利用回到行营,宋真宗正在吃饭,不能马上接见。真宗急着要知道谈判结果,就叫小太监出来间曹利用到底答应了多少。曹利用觉得这是国家机密,一定要面奏。太监要他说个大概,曹利用没法,只好伸出三个指头做了个手势。太监向真宗一回报,宋真宗以为曹利用答应的赔款数目是三百万,不禁惊叫起来:“这么多!”他略略想了一下,又轻松起来,说:“能够了结一件大事,也就算了。”他吃完饭,就让曹利用进来详细汇报。当曹利用说出答应的银绢数目是三十万的时候,宋真宗高兴得简直要跳起来,直称赞曹利用办事能干。接着宋辽双方正式达成和议,宋朝每年给辽朝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这笔巨额赔款,长期成为北宋人民额外的沉重负担。历史上把这次和议叫做“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后,辽一方面由于内部统治不稳,另一方面也感到难以打败宋朝,所以不再举兵南下,宋辽两国的战事基本结束,南北对峙的局面形成。此后的100多年间,宋辽大体上维持着和平状态。
一觉醒来,世界大变。熟悉的高中传授的是魔法,告诉大家要成为一名出色的魔法师。居住的都市之外游荡着袭击人类的魔物妖兽,虎视眈眈。崇尚科学的世界变成了崇尚魔法,偏偏有着一样以学渣看待自己的老师,一样目光异样的同学,一样社会底层挣扎的爸爸,一样纯美却不能走路的非血缘妹妹不过,莫凡发现绝大多数人都只能够主修一系魔法,自己却是全系全能法师!...
千万年前,李七夜栽下一株翠竹。八百万年前,李七夜养了一条鲤鱼。五百万年前,李七夜收养一个小女孩。今天,李七夜一觉醒来,翠竹修练成神灵,鲤鱼化作金龙,小女孩成为九界女帝。这是一个养成的故事,一个不死的人族小子养成了妖神养成了仙兽养成了女帝的故事。...
音乐影视绘画书法雕塑文学你都懂?略知一二。都会一点的意思?嗯,都会亿点的意思。怀揣系统,靠艺术征服世界,成为各界人士顶礼膜拜的无冕之王。...
化神境修士陈默,与小师妹双双陨落后,竟然重回地球的高三时代?!前世初恋,陈默不屑一顾。前世敌人,陈默一拳打爆。前世你看我不起?今世我让你望尘莫及!...
伴随着魂导科技的进步,斗罗大陆上的人类征服了海洋,又发现了两块大陆。魂兽也随着人类魂师的猎杀走向灭亡,沉睡无数年的魂兽之王在星斗大森林最后的净土苏醒,它要...
重生潜入梦南宋不咳嗽完本作品,和本书人物也有相关,可以一起看。书友订阅群137118014由终点回到原点,洪涛又回到了他第一次重生前的时代,不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