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书小说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四章 大唐帝国 黄金时代如日中天(第3页)

他知人善任,常向太宗推荐人才,委以重任。太宗的太子李治的府中有一位太子右卫率(主管太子的安全保卫),名叫李大亮,房玄龄很器重他,说他为人耿直,有西汉忠臣王陵、周勃的气节,可以委以重任。不久,李大亮就被任命为房玄龄的副手。房玄龄在用人方面,既不拘一格,又不求全责备,做到扬长避短。但如果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他也宁缺勿滥,决不做滥竽充数之事。如管理财政申报开支的部门,很长时间没有人选,但房玄龄认为这个部门关系到“天下利害”,是“民力所系”的地方,“宁虚其位,而不以与人”。他这样做,有时会招致别人说闲话,评论他在授权方面十分吝啬。但他为了国家的利益,对于个人的声誉,从不计较。

对于朝廷上的一些琐事,他事事一概过问,不仅定期审查吏治、司法的得失优劣,甚至连宫室的营造、武库里的存储数目,他都要一一过问。史书说他“事无巨细,咸当留意”,其认真负责的精神,着实古今罕见。

在对李世民的进谏方面,他也做得很好,虽未能像魏征那样屡屡犯颜直谏,但也能坦率地陈述自己的意思。其实,魏征对他也是很佩服的,魏征曾经说过,在事必躬亲、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方面,自己比不上房玄龄。一次,唐太宗忽然问左右大臣说:“自古开国的皇帝,把皇位传给了子孙,为什么经常出现变乱呢?”房玄龄直率地说:“那都是因为皇上宠爱子孙,而子孙生长深宫,自幼过惯了富贵的生活,不知人间疾苦,不懂国家安危,不能磨炼意志、增长才于的缘故。”

唐太宗也有过不少失误,如对高丽的战争,不但给高丽人民带来了灾难,也给本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在多年的战争中,仅战马就损失了十之七八。贞观二十二年,唐太宗又要用兵高丽,当时房玄龄已重病卧床,闻知此事后,立即上书太宗,并对儿子们说:“当今天下安宁,各得其所,唯有东征高丽,必会成为国家的大患。我虽不久人世,但知而不言,也会死不瞑目。”太宗览表以后,十分感动地说:“此人危笃至此,尚能忧我国家,实在是难得啊!”

房玄龄心地赤诚,胸怀宽广,团结同僚,容易与人共事,并且注意发挥别人的长处。如经他推荐的杜如晦,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史书上称他“时军国多事,剖断如流,深为时辈所服”。房玄龄就注意发挥他善于决断的长处,每和太宗有所谋划,都要等杜如晦前来定断,用房玄龄的话来说,就是“非如晦莫能筹之”。而杜如晦的很多观点,往往与房玄龄不谋而合。“房谋杜断”,相互补充,他们两人的密切工作,与勾心斗角的官场习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成为古今的佳话。

王佐之才——杜如晦

杜如晦,字克明,年少时就英俊多才,喜读书,常以风流倜傥自命。心存志节,遇事果断。隋大业年间,预选吏部,吏部侍郎高孝基对他说:“君当为国之栋梁,愿君保令德。”后来补官滏阳尉,不久就弃官而去。

唐高祖李渊攻战隋朝京师时,秦王李世民引杜如晦为秦府兵曹参军。后来因秦府幕僚人数众多,便外迁了许多人,杜如晦被外迁为陕州总管府长史。房玄龄听说后,心中大惊,赶忙对李世民说:“外迁之人,皆不足惜,独杜如晦有王佐之才。如若大王终生为藩王,则迁之;如若大王欲经营四方,则非此人不可。”

李世民听后,后悔不已,对房玄龄说:“非公言之,我几乎失之交臂。”于是,上表请留府中。每次征伐,杜如晦与房玄龄同掌帷幄机密,二人出谋定策,秦府僚属莫不叹服。天下平定之后,杜如晦被任命为陕东道大行台比部郎中,房玄龄为陕东道大行台考功郎中。杜如晦封爵建平县男,兼任文学馆学士,李世民还让学士褚亮写赞词说:“建平文雅,休有光烈。怀忠履义,身立名扬。”

李世民继位之后,杜如晦封爵蔡国公,食邑三千户,别食益州一千三百户。房玄龄为尚书左仆射时,杜如晦为尚书右仆射,并摄吏部尚书之事。房玄龄、杜如晦两人执掌朝政之后,引荐贤士,罢黜不肖主人,人人各得其所,一时间朝中为之肃然。尽管这样,房玄龄、杜如晦的做法也遭到个别人的非议,监察御史陈师合就是反对者之一。他写了一篇名为《拔士论》的奏疏,指出一人不可身兼数职,意在讽刺杜如晦。唐太宗看后大怒,呵斥陈师合说:“房玄龄、杜如晦非以故旧勋臣而进,只因他们的才能能够治天下,所以朕委之以重任。你出如此言论意欲离间我君臣也,实在可恶!”于是,陈师合被贬到岭南荒蛮之地。

房玄龄、杜如晦二人为相之时,适值天下新定,朝中的典章制度都由他们二人讨论裁定。唐太宗每次与房玄龄商议大事时,房玄龄必说:“非如晦莫能筹之!”等杜如晦来到之后,房玄龄所出计谋则得到采用。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房玄龄长于谋略,而杜如晦善于断事,二人取长补短,共同辅政,从而相得益彰。当时人们议论天下良相,必云“房杜”。

3、封建治世的榜样

唐太宗即位时29岁,第二年改元“贞观”,直到他死未用别的年号。唐太宗在位23年,由于他的年号是贞观,历史上将这段时期称为贞观时期。他在即位之后,励精图治,实行了一系列开明政策和利国利民的措施,使唐朝政权得以巩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从而出现了一个比较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历史学家把这一时期称为“贞观之治”。

以“隋为鉴”是贞观年间唐太宗与近臣们不绝于口的话题。由隋灭亡的教训出发,唐太宗及其大臣们又进一步认识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威力。尤其是唐太宗年轻时在民间生活的时间较长,许多大臣参预或经历了隋末农民大起义,对民间的疾苦有真切的了解,这就使得唐太宗君臣对人民群众与国家的利害关系的认识,有可能达到比较客观认识的程度。如唐太宗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魏征也向唐太宗指出:“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表明,唐太宗君臣对人民群众的作用有相当进步的认识。这是隋末农民大起义给地主阶级的严重打击所产生的结果。

唐太宗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帝王典范,另一个重要成就就是他“任人唯贤”。他认识到,治理国家靠自己一人是不行的,应当“广任贤良”,所谓“治安之本,惟在得人”。他要求臣下推荐人才,自己也留心观察、发现和提拔有用之才,推行“任人唯贤”的路线。太宗选拔人才,基本上做到不以个人恩怨好恶为标准,也不以新旧亲疏为转移。他说:“吾为官择人,惟才是用。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如魏征,原是其兄太子李建成的部下,曾劝李建成除掉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不计前嫌,加以重用。魏征后来官至宰相,成为“贞观之治”的重要推动者。

唐太宗认为,所用之才不可求全责备,他说“使人如器”,即根据人才的情况来区别任使。太宗要求大臣封德彝举贤,封德彝回答说,未见奇才异能。太宗明确指出:“所有的君王用人,都是立足当时选拔,而不是和以前的朝代相比。并且哪个朝代没有良才,就怕找不到而错过了啊!”唐太宗用人,也不以门第为限,他任用的宰相——张亮“素寒贱”,马周“孤贫”,戴胄出身“门下录事”。太宗用人还不以华“夷”为隔,他任用的将领,如拉史那社尔、执失思力等,都是少数民族。

同时,唐太宗也能做到用人不疑。他指出,君臣应“义均一体,宜协力同心,事有不妥,可极言无隐。倘君臣相疑,不能各尽肝膈,实为国之大害也”。魏征任秘书监时,有人告他谋反,太宗相信魏征不会谋反,对于诬告者未经审理,直接以诬告反坐的罪名处以死刑。

唐太宗还具有知人之明,对自己臣下的性格、能力了如指掌,因此他能做到人尽其才。太宗曾经对魏征说:“为官择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矣。”正是由于唐太宗知人善任、任人唯贤,使得贞观年间涌现出了一批具有治国才能的杰出入才。唐太宗靠这批人才尽心竭力的辅佐,使唐王朝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贞观十七年(643),唐太宗命人画开国的24位功臣像于凌烟阁,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高士廉等都在其列。士庶景仰,成为美谈。

唐太宗是一个善于采纳大家意见、判断是非、择善而从的君主,还能举贤任能,量才适用。只要是有才干的人,不论出身贵贱,不论从前跟随的是何人,都为其所用。他不计个人恩怨和私利,任人唯贤,不避远近亲疏。他手下的文武大臣隋朝的旧臣有李纲、封伦;徐世勋、秦叔宝、程咬金则来自瓦岗军,这就为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提供了组织保证。随后,唐太宗又对中央机构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改造了三省六部制,为唐王朝的宰相制度奠定了基础。为使中央各部门之间相互监督,他特别强调在实践中坚持讨论、封驳、执行相结合的原则,推行“五花判事”制度。与此同时,行政机构也得到精简,贞观初年文武官员总共只有640员。精简了国家机器,效率得到了提高,既节省了财政开支,又减轻了人民负担。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是唐太宗的名言。事实也正是如此,他能做到“以人为镜”,虚心听取批评意见,他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不仅能听取反面意见,而且“恐人不谏,导之使谏”,主动鼓励臣下提不同意见。为消除君臣之间的隔阂,减轻对方的畏惧心理,他在和大臣讨论问题时,总是和颜悦色。对于能够坦言直谏的人,还特别赏识,“以师友待之”。大臣李百药提出宫女众多,问题很严重,太宗立即下令释放三千宫女,任其自由嫁人。贞观三年,唐太宗准备将不满18岁的男子也征人军队,魏征坚决反对,他认为,如将全国的中男(18至20岁的男子)都去充军,租调徭役将无人负担。另外,兵不在多,而在于精,不能只要数量不要质量。太宗开始很不理解,但想一想魏征言之有理,还是收回了成命。这样的事例在贞观年间,多得数不胜数。许多人犯颜直谏,不仅没事,反而受到奖赏和重用。在当时,不管身份职位高低都敢于针砭时弊。在这种活跃的气氛下,唐太宗避免了许多决策上的失误,加强了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正如太宗自己所说的:皇帝虽是美玉,还须来自良工巧匠——臣下的“琢磨”。

在太宗的倡导下,进谏蔚然成风,不仅大臣进谏,连宫中的长孙皇后、徐贤妃也能进谏。而太宗纳谏的程度,远远超出了以“豁达大度,从谏如流”而著称的汉高祖。太宗对能直言

进谏的官员,不仅不加责备,反而还常给予奖励。如给事中张玄素谏修洛阳宫殿,赏绢200匹;孙伏伽谏刑赏不当,赏以价值百万钱的兰陵公主园;魏征谏用人不当,赏绢500匹。这不仅表彰了进谏的臣下,而且也起到了鼓励进谏的作用。

为了集思广益,太宗把各种行之有效的政策制度化。他规定,三品以上官员人阁议事,要有谏官随同,有失便谏。后来,太宗下诏“宰相人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参与讨论。太宗还规定,五品以上京官,要轮流到宫中值宿,以便皇帝召见,询问外间事务,了解民间疾苦,以及政事得失,使下情得以上达。另外,太宗还建立了“五花判事”制度。所谓“五花判事”,就是对于军国大事,中书舍人可以各执所见,各署其名。唐朝制度,经过朝廷议决的政策,交给中书舍人草诏,舍人五员各执所见,各书一诏,署名后交给中书省长官选择。因此出来的诏令,很少出现错误。太宗之所以能成为封建帝王的典范,可以说,与他能够知人善任、兼听纳谏关系极大。

唐太宗是封建社会最伟大和最开明的一位帝王,在其不算太长的帝王位置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唐王朝接下来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救时宰相姚崇

姚崇(651—721),本名元崇,字元之。后为避唐玄宗开元年号,改名为崇。天授年间(690),武则天大兴告密之风,重用酷吏,时任司刑丞的姚崇持法公正,保全了不少人的性命,颇有贤名。武则天去世后,唐中宗复位。但是中宗无能,他的妻子韦后掌握政权,重用武三思,朝纲大乱。景龙四年(710),中宗被其妻女杀害,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起兵杀了韦后,拥戴其父相王李旦登基,是为睿宗。过了两年,睿宗把皇位让给儿子李隆基,这就是唐玄宗。

玄宗登基时,唐朝刚刚经过了几十年的动荡,急需一位能干的人物出来主持政务,玄宗就想到了姚崇,于是秘密召姚崇来商量天下大事,并有意要姚崇出任宰相。姚崇并不立即跪拜谢恩,玄宗觉得奇怪,就问:“卿有什么不满意吗?”姚崇跪奏:“臣有十件事情上奏,如果陛下不答应,那么臣就不做这个宰相。”玄宗说:“你说说看。”于是姚崇一口气把武则天以来的政治得失总结成十个方面的经验,一一陈述,这些同样也都是玄宗觉得应该注意的地方,两人政见相投,姚崇当即拜相。

姚崇精于吏道,处事果敢。他为相后以“十事”做为施政的纲领,辅佐玄宗,进行了一系列的政革:引荐贤者,裁汰冗员;抑权贵,黜罢不肖,使官吏各尽其职,改变了过去“宰相十几人,台省要职不可数”的情况,出现了“天子责成于下,而权归于上”的局面。

开元二年(714),玄宗下令从京官中选拔有才识者,到地方任都督、刺史,又从都督、刺史中选拔有政绩者入朝做官,进行交流,并将此做为一种制度,坚持下去。针对官场腐败、请托之风屡禁不止的情况,姚崇辅佐玄宗整顿吏治。

开元二年,申王李成义(玄宗庶兄)向玄宗请托,要求把他府上的阎楚珪由录事(九品)直接提拔为参军(正七品),玄宗已同意,姚崇坚决反对,上书皇帝,指出量才授官的权力应归属官吏任用部门,反对因亲故之恩就得以升官晋爵,覆前朝冗官泛滥之辙,扰乱国家法纪,玄宗只好收回成命。他公正无私,重视法纪。他有两个儿子在洛阳“通宾客馈遗”,依恃姚崇在恩于分管东都官员任选的吏部尚书知东都选魏知古,“凭旧请托”。魏知古向玄宗密奏此事。一天,玄宗装做不在意地问姚崇:“卿子才性如何?今何官也?”姚崇很坦率地介绍两个儿子的情况,指出他们“为人多欲而寡慎,是必以事干魏知古”,玄宗见他坦诚无私,想斥逐魏知古。姚崇说:“臣子无状,挠陛下法,而逐知古,外必谓陛下私臣。”玄宗遂止。姚崇这种识大体、重人才、不因私害公的精神,很受大家拥护。这两件事对朝野震动很大,请托之风有所收敛。姚崇“屡以奢糜为谏”,开元二年,唐玄宗下令,将内宫金银玩器“销毁”,珠玉锦绣“焚于殿前”。

姚崇精于吏道,处事明敏。有次,姚崇因私事向玄宗请了十几天假,从而使应当处理的政务堆积如山,同朝宰相卢怀慎自以为才不及崇,凡事推而不专。姚崇假满复出后,只一会儿,就将未决之事处理完毕。紫微舍人齐浣称姚崇为“救时之相”,称卢怀慎为“伴食之相”。

开元初,黄河南北连年发生蝗灾。蝗虫飞来如云翳日,所落之处苗草罄尽,先朝也曾时遇蝗灾,往往造成赤地千里,横尸遍野的情景,以致物价飞腾,政局动荡。姚崇对此十分关注,力主召郡县及时捕杀。“伴食宰相”卢怀慎认为蝗不可捕,捕则有伤“和气”,恐致灾祸。今日看来,这种迷信实属荒唐可笑,但在当时,这种思想却很普遍而顽固。姚崇据理驳辩,慨然质问卢怀慎:“我真不明白,你那么害怕蝗虫,怎么不怕百姓死于饥饿呢?”卢怀慎无言以对,同意捕杀蝗虫。

开元四年(716),山东地方蝗害严重,汴州刺史倪若水却上书拒捕,还说:“蝗乃天灾,人力怎能捕灭?朝廷只要行德政,灾害自然消止……”姚宗立即写信斥责他:“依你的道理,假若地方长官好,实行德政,飞蝗也就不会入境了;你那里蝗虫为害,那不就是你这长官无德吗?”倪若水被质问得十分尴尬,再也不敢抗命了。仅汴州一地,就捕杀蝗虫十四万石。官府为奖励治蝗,规定:捕蝗一斗,奖粮一斗,捕蝗一石,奖粮一石。蝗灾被有效地制止了,因而尽管连年蝗灾,灾区也未发生大的饥荒。

开元五年(717),因关中收成不好,为转运粮食,唐玄宗计划东巡洛阳。不巧,临行前太庙房屋倒塌,宋璟等朝臣认为不吉利,劝阻玄宗东巡。玄宗召询姚崇,姚崇认为房屋年久失修而倒塌,和出巡是自然巧合,没有什么吉利不吉利的。他说:“天子以四海为家,陛下因关中收成不好,为转运粮食才到东都去的,况且东都各部门已做好供应计划,切不可失信于天下,陛下应按原计划出发”,深合玄宗心意。玄宗车驾按期分赴东都。

姚崇为政清明,奖掖后进,具有举贤荐能之美德。长安四年(704),朝廷命姚崇举贤,他立即推荐张柬之为相。他说:“张柬之深厚有谋,能断大事,其人老矣(时年80),惟亟用之。”即日召见,拜同风阁鸾台平章事,进凤阁侍郎。后来,张柬之诛杀张易之兄弟,迎中宗复位,立有殊功。开元四年(716),姚崇因过失和年老,又举荐比他小十六岁的宋璟代其宰相职务。宋璟也是唐朝有名的良相。他为人刚直不阿,敢于犯颜直谏,为相坚持正道,刑当无私,敢于选贤任能,使官吏各尽其职。宋璟得到唐玄崇重用后,继续推行姚崇的政治路线,使唐朝这时出现了政治安定、经济发展,史称“开元盛世”,而这一切,与玄宗重用精明干练的姚崇,宋璟关系很大,故史曰:“姚(崇)、宋(璟)相继为朝,崇善变事务,璟守法持正,二人志操不同,然协力辅佐,使赋役宽平,刑罚清省,百姓富庶。唐时贤相,前有房(玄龄)、杜(如晦),后有姚、宋,他人莫道焉”。

安史始衰

热门小说推荐
万古天帝

万古天帝

人族少年叶寒,身怀神秘功法天帝诀,入大世界中,与群雄争霸,观万族并起!天地苍茫,今朝我主沉浮!小说关键词万古天帝无弹窗万古天帝txt全集下载万古天帝最新章节阅读...

霍少的闪婚暖妻

霍少的闪婚暖妻

陆家有两个女儿,小女儿是天上的月亮,大女儿是阴沟里的死狗。陆妈你长得不如你妹妹,脑子不如你妹妹,身材不如你妹妹,运气不如你妹妹,你有什么资格过得好,有什么资格幸福?陆微言姐姐,你的钱是我的房子是我的,你男朋友也是我的。你就安心地当又穷又没人要的老处女吧。陆一语凭什么?我也肤白貌美大长腿好么?分分钟能找个男人嫁了。陆一语的男友被她亲妹妹抢了,她的建筑设计图被她妈妈转手卖了。就在她因偷卖设计图面临坐牢时,一个她从未敢肖想且权势涛天男人出现了。霍予沉看了看手表,还有半个小时民政局关门,你知道该怎么做。...

霸道帝少请节制

霸道帝少请节制

言安希醉酒后睡了一个男人,留下一百零二块钱,然后逃之夭夭。什么?这个男人,竟然是她未婚夫的大哥?一场豪赌,她被作为赌注,未婚夫将她拱手输给大哥。慕迟曜是这...

天龙邪尊

天龙邪尊

日更十章他是龙族龙子,却蜕变天赋失败,自巅峰跌落。圣女未婚妻自斩身孕,杀他证道。家族视他为耻辱,将他逐出,从族谱除名。绝境中,他苏醒前世记忆,华夏神龙...

修仙高手混花都

修仙高手混花都

简介宇宙杀神渡劫陨落,重生为地球上的废材少爷,身边还有个貌美如花的未婚妻,这一世,注定不平凡他无心世俗,却成为地下世界的王者他医术无双,让无数人千...

特种奶爸俏老婆

特种奶爸俏老婆

啥,老子堂堂的漠北兵王,居然要当奶爸?好吧,看在孩子他妈貌若天仙的份儿上,老子勉强答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