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儒家学者普遍认为学问是知,实践是行,知与行是两件事。
心学与理学的不同,可以用做红烧肉来打个比方。
理学认为,做红烧肉的第一步是要先看菜谱。
毕竟菜谱是大厨写的,肯定是没错的。
需要多少肉,切多大的块儿,什么时候放油,什么时候放肉,调料的比例等等。
先把所有环节都弄明白,然后才能开始动手做。
而心学认为光看菜谱是学不会的,直接做,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比如第一次做完发现忘了放油,第二次又忘了放盐,多做几次就能总结出自己的菜谱了。
心学其中一个核心观点,就是大厨的菜谱不一定适合自己。
心学和理学都是围绕着知与行展开研究的,就是认知与行为的关系。
理学认为知先于行,当饿了的时候,知道吃什么东西能填饱肚子,所以才会去吃。
也就是对事物的了解与认知,指导着世人的行为。
心学的观点正好相反,认为行先于知。
人最初是什么都不知道的,需要先有行动,才能总结对事物的认知。
饿了就要吃,吃完了才会知道能不能吃饱。
“知行合一,王阳明知行合一是建立在心即理的基础上的。”
“首先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就是行,不知不行,不行不知。”
“知就相当于先天为你设置好的东西,它是一种潜在的存在。”
“比如甜的味觉、酸的味觉等等,都给你准备好了。”
“但是倘若你一辈子没有吃过甜的东西,你就不会知道什么叫甜,尽管你有甜这个味觉。”
“这个吃的过程就相当于是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讲的就是这件事。”
“所以王阳明的知、行是不可能分离的,知和行看上去既是一回事,又不是一回事,但是两者不可分割。”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王阳明才强调实践行动的意义和重要性。”
“知行的问题,一直是哲学家们思考的问题。”
“它不仅是哲学问题,更是和我们的生活和生命息息相关的问题。”
“换句话说,知行合一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世人的生活态度和心灵的修行。”
“传统的儒家认为,知是行的开始,知的善恶关乎行的善恶,所以儒家最为强调的是致良知。”
“你得学好,不能学坏,一旦学坏了,你的行为也就是坏的了。”
“王阳明在传统儒家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开创了中国儒家学说的新天地。”
“王阳明的基本主张是知行合一,大概的意思是说。”
“不管是人的知和行,本源出于自我内心的道德律令,都是心的本体。”
“知行是同一个功夫,不可脱离,也不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
“也就是说,你有良知,就要按照这个去做,不去做算不上知。”
“所以王阳明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儒家学说是建立的人性本善的理论基础上的,所谓良知,就是人类在内心深处的善念。”
“当然,人是社会的动物,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是会有恶念产生的。”
“所以王阳明明确提出,他的知行合一的思想,最根本的宗旨是要去恶念。”
“因为要是把知行分成两半,心里有了恶念,但是我还没有去做。”
“那就不是恶,我们就不知道去禁止,其实这恰恰是恶的开始。”
“现在我们提倡知行合一,有了恶念的知就是行了。”
穿越加重生,妥妥主角命?篆刻师之道,纳天地于方寸,制道纹于掌间!且看少年段玉重活一世,将会过出怎样的精彩?...
啥,老子堂堂的漠北兵王,居然要当奶爸?好吧,看在孩子他妈貌若天仙的份儿上,老子勉强答应了...
陆原语录作为一个超级富二代装穷是一种什么体验?别拦着我,没有人比我更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
本书旨在打造第一刁民!...
宁芝作为大晋朝第一奸臣世家嫡女,风光无限。无他,便是这半壁江山都要仰仗宁家,纵然是皇家最尊贵任性的二皇子裴珩,也只能忍着。 宁芝笑着二殿下,不如你我豪赌一场如何?输了,我嫁给你。若是赢了么,不仅是我主天下,连二殿下的人,心,也都一并是我宁芝的,如何? 裴珩嗤之以鼻,一个小女子也敢要帝位么?就陪她赌一场又如何?他还能输了不成?总要叫她知道厉害!...
千万年前,李七夜栽下一株翠竹。八百万年前,李七夜养了一条鲤鱼。五百万年前,李七夜收养一个小女孩。今天,李七夜一觉醒来,翠竹修练成神灵,鲤鱼化作金龙,小女孩成为九界女帝。这是一个养成的故事,一个不死的人族小子养成了妖神养成了仙兽养成了女帝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