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书小说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七章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砥柱重臣们(第1页)

自古有忠必有奸,忠臣良相,人人敬仰;奸臣贼子,人人唾骂。他们水火不容,而又相对而生。他们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那样的话,也就失去了各自的价值。历史上的每一个片断都是由他们的你争我夺构成的。历史早已给这些人下了定论,如果回过头来看,仔细想想,也许会从中悟出些道理来吧!

1.魏征:一代诤臣,匡时济世

唐太宗曾说:“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兴衰;用人做镜子,可以了解得失。”他把魏征看做是了解自己得失的最好的一面镜子。

少有大志义投瓦岗

唐太宗以虚怀纳谏着称于世,贞观一朝谏臣云集。说起贞观名臣,恐怕在“太宗纳谏、魏征进谏”的知名度下,人们多半第一个会想到魏征。魏征有胆有智,敢于犯颜直谏,面折廷诤。他曾说过:“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他认为,为人主者,要虚怀纳谏,广泛吸取不同意见,这样才能下情上通,政治清明;而如果偏听偏信,只爱听赞成的话,不爱听反对的话,就会阻塞言路,造成政治昏暗。

魏征出身于河北钜鹿下曲阳的一个官宦之家。他幼年丧父,家道中落,失去了往日的权势。家庭的不幸遭遇并没有使他意志消沉,反而更加激发了他攻读儒家经典,锐意进取的决心。他潜心研究历史、洞察社会现实,等待时机大展宏图。

隋末农民起义爆发后,魏征为躲战乱,出家当了道士,过了一段时间,他深感这种无所作为的生活毫无意义,因此他断然离开庙宇,投奔到郡丞元宝藏家作幕僚。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当李密领导的最大的一支农民起义军夺取了洛口仓(在今河南巩县),威震中原的时候,隋武阳郡(在今河北大名县东)郡丞元宝藏也起兵反隋,让魏征掌管文书。为了统一反隋的步伐,无宝藏主动写信与李密联系。李密是隋上柱国李宽的儿子,出身大贵族,自幼熟读《汉书》,很有才华,因不满隋的统治而参加了反隋斗争。李密每次得到元宝藏的书信,总称赞写得好,后来听说是魏征写的,马上把他召来。自从魏征参加瓦岗农民起义以后,一直积极参与谋划,他上书向李密献策,提出“西取魏郡(今河北临漳),南取黎阳仓(在今河南浚县西南)”的主张。李密按照其建议,瓦岗军很快夺取了黎阳仓,连同以前夺取的洛口仓、回洛仓,隋在中原的三大粮仓,已全部被瓦岗军控制。这样,就使隋军陷入缺粮的困境,自然也解决了起义军的粮食供给问题,加之他们开仓赈济,又扩大了瓦岗军的影响,壮大了起义队伍,河南一带的起义军大多归附了瓦岗军。李密非常欣赏魏征,就召他为行军元帅府的文学参军,主管军中文书。

由于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支持,瓦冈军很快将洛阳城包围了起来。困守洛阳的隋军,到处调兵遣将,与瓦岗军在洛阳周围反复进行了决战,双方损失都很大。这时控制了洛阳大权的隋朝大将王世充,想乘李密兵力疲惫之机,进攻瓦岗军。在王世充发动攻势之前,李密召集高级将领开会,研究对策。当时魏征的地位低,没有资格参加会议。但他认为这次决战很重要,成败关系着瓦岗军的前途,就主动找李密的长史(类似秘书长的官)郑颓说:“李密虽然在前几次大战中都取得了胜利,但是将士伤亡很多,钱财现在也很紧张,对有功的将士不能论功行赏。从这两点看,不可以与王世充打硬仗。最好的办法是,挖沟筑垒,打防御战。双方对峙久了,敌人粮尽,就会不打他而撤兵。这时再乘机追击,必然会取得胜利。”郑颈原来是隋朝的监察御史,投降李密后很受重用。他根本不把魏征这样的小官放在眼里,就讥笑他说:“你这不过是老生常谈的意见!”魏征见自己的意见不被重视,转身就走了。

类似魏征的建议,李密的一个将领裴仁基在会上也提出了。他主张乘王世充出兵东下,洛阳必然空虚之机,在分兵阻击王世充东进的同时,以骑兵进击洛阳,迫使王世充回救,必然能两获全胜。但是很多李密的部下,轻敌麻痹,要求速战。李密同意了他们的速战要求,自己亲率大军驻扎偃师城北,列营而不设垒,结果在王世充的火攻与奇袭下,全军溃败,闻名天下的瓦岗军从此而消失了。

转投李唐追随太子

瓦岗军失败后,李密率余部去长安投降了李渊,魏征也随李密来到了长安。李渊授以秘书丞之职,继续做文秘工作。同时又授命他出使山东,招抚瓦岗军旧部。

自李密归唐,瓦岗军著名将领徐世勋仍在坚持斗争,收拾残局。由于他的苦心经营,重又夺回了瓦岗军的失地,控制了东抵海滨、南临江淮、西至汝州、北达魏郡的广大地区,只是实力远不如过去了。魏征来到梨阳,给徐世勋写了一封信说:“当初李密率瓦岗军起兵反对隋朝的时候,振臂一呼,四方一下子就有几十万人响应,隋朝的半个天下都在他的控制之下。后来被王世充战败,再也无法恢复元气,因而投归了李渊。现在经过群雄的纷争,李渊得天下已成定局。你现在占据的黎阳,是取天下者必争之地,如果不早认清形势,作出打算,就错过机会了。”徐世勐看了魏征的信,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又听说李密已经被杀,就决定投降李渊,但为了表示对李密的忠诚,请求收葬李密的尸体。他的要求李渊答应了。

徐世勋将李密以国君之礼,葬在黎阳山西南五里的地方。魏征也不避李密叛李渊自己受到牵连的嫌疑,出于歌颂瓦岗军的心愿,为李密撰写了《唐故邢国公李密墓志铭》。他在墓志铭里,对李密这位农民起义军的将领,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于李密的死,将他比做垓下失败的项羽,表示了惋惜和同情。他的很多正确意见,虽然不被李密所接受,导致了以后的失败,但他对这位战友毫无怨恨之言,而表现出无限的赤诚之心。魏征劝说徐世勋降唐后,徐世勋就从经济上支持了被窦建德打败的唐将李神通,使他自相州(今河南安阳)能撤退到黎阳,从而保存了实力。

招抚了徐世勋,魏征又前往魏州,劝说魏州总管元宝藏投顺大唐。时值宇文化及攻打魏州,元宝藏处境困难。元宝藏平素极为器重魏征,经其指点,遂举州归唐。

魏征的山东之行,使李渊未动兵戈便取得齐鲁大部州县。更重要的,还使李渊由此获得一支忠诚于唐的劲旅,沉重地打击了王世充、窦建德和宇文化及等部的军事力量。徐世等人后来皆为大唐开国名将,为唐王朝统一北方建立了功勋。

619年,自立为夏王的窦建德于聊城一举歼灭宇文化及所率军队,随后又大败唐军,攻陷梨阳,俘获魏征。窦建德十分赏识魏征的才干,任用他为起居舍人,专司记载夏王言语行迹。两年之后,秦王李世民率军与王世充和窦建德的联合军团决战,先大败窦建德于虎牢关,后又迫使王世充投降,占领洛阳,取得东方战场的决定胜利。魏征趁机劝说窦建德洛州守将唐旦,一同归附唐朝。

魏征到了长安后,因为又当了一段窦建德的部下,当然更不会被重视了。李渊的太子李建成,听说魏征有才,就招为洗马,这是太子东宫主管经籍图书的一个小官。

这时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之间为了争夺皇位的继承权,斗争已经开始尖锐化。李建成作为李渊的长子,虽然已被立为太子,但地位并不稳。因为他的弟弟李世民,从太原起兵后,就率军东征西讨,屡建功勋,很有势力,在大臣和将士中的威望都很高。这对李建成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威胁。

魏征既然在自己不得志的时候为李建成招为洗马,就觉得李建成很看重自己,所以他也为李建成的太子地位担忧。这时正好窦建德的旧部刘黑闼,又在河北一带收复了窦建德的旧地反唐,魏征认为这是李建成立功提高自己威望的好机会。他向李建成建议说:“李世民功劳大,威望高。你长年在首都协助李渊处理政事,没有李世民那样显赫的战功。现在刘黑闼纠集了窦建德的一些散兵败将,人数不到一万,也缺乏粮草,他虽然占领了一些地方,但不堪一击。这是一次很好的取得战功,结纳山东豪杰,以壮大自己势力,提高威望的好机会。你应该争取自己率兵去打这一仗,千万不要错过这个机会。”李建成接受了魏征的意见,得到李渊的同意后,就亲自率军去攻打刘黑闼。在与刘黑闼作战过程中,魏征给他出谋献策,用瓦解对方军心的办法,宣布除刘黑闼外,其它人只要放下武器,一律不加追究。这样很快就瓦解了刘黑闼的军队,李建成同时也在河北一带安插了亲信,收买了豪强,使之成为自己争权的外援。魏征的建议取得圆满的成果。由此,唐朝稳固了在山东、河北的统治。这次战役,充分显示了魏征的政治军事才能。

建成得胜回长安,与李世民的矛盾更趋激化。魏征从维护太子的角度出发,每每劝建成早做准备。后来,建成见秦府多骁将,预感到对自己的威胁,这才与元吉合谋,私自四处召募武士二千余人为东宫卫士,号称长林兵。又秘遣左右从幽州选调三百精骑置东宫。并与外臣杨文干相串联,冀图里应外合。李渊发现东宫此举,责其兄弟不睦。然而建成与世世的纷争并未就此止息。怕万一朝中有变,秦王派人去洛阳,暗地结交山东豪杰,以作退路,建成则乘元吉出征讨伐突劂入侵这机,将秦王所辖部队及其能征惯战的骁将一同调上战场,借以削弱秦王兵权,砍去秦王羽翼,一箭双雕。李世民及其部下识破定企图,遂先发制人,伏兵于玄武门内,用突龚的方式射杀了建成和元吉,从而继承了太子之位。

魏征作为李建成的亲信,李世民马上召见他,并质问他:“你为什幺要挑拨离间我们兄弟?”这对魏征来说,是生与死的关头,回答不善,马上就可能被杀头。魏征这时把生死置之度外,很坦然地回答说:“如果太子李建成早听我的劝告,也不会有今天的下场。人各为其主,我忠于我的主人李建成,这有什幺错呢!管仲不是还曾射中小白(齐桓公)的带钩吗?”李世民见魏征回答的很直爽,又早知道魏征的才华,就谅解了他。不但没有处置魏征,反而任命他为管事主簿(掌管太子文书的官吏)。这样,魏征由李建成的亲信,逐步又取得了李世民的信任。

通过这次面对面的思想交锋,李世民更看到了魏征的坦率、刚烈和忠贞。因此,大胆地对他委以重任。当时太宗虽已即位,然而“玄武门之变”给人们内心带来的波动还未完全消失。考虑到建成、元吉在山东地区影响较在,他们的余党双多亡在那里,李世民遂任命魏征为特使,专程前往山东,全权处理安抚事宜。途经磁州,路遇州县差官押送前太子千牛(侍卫官)李志安和齐王府护军李思行进京。魏征甚觉不妥,他对副使李桐客说:我等在受命出使之时,上面已有诏令赦免东宫和齐王府旧人,现在他们却反其道而行之,将思行等人押送京城,谁能不生疑心呢?我等若视而不救,此番出使安抚就会往返徒劳,人们一定不再相信我们了。这真是“差之毫厘失,失之千里”呀!魏征感到,作为朝廷命臣,应出以公心,敢作敢为。不能由于这两人是死去的建成太子和齐王元吉的近臣,就生怕惹恼当今圣上而采取回避态度。于是,他大胆主持公道,当即释放了李志安等二人。当魏征的奏书传递到朝廷,李世民阅后非常高兴。

李世民由此愈发信任魏征,封他为巨鹿县男,并任用他为谏议大夫,经常召他“入卧内”,谈论国家大事,请魏征评论自己执政的得失。魏征也“喜逢知已”,知无不言,竭尽其全力。

唐代官制,皇帝之下设立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凡皇帝诏诰和国家大政方针,均由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谏议大夫属门下省谏官,参与议政,并可直接向皇帝进谏,陈述意见。

谏议大夫君臣一体

魏征在任谏官期间,细心观察朝野政局,了解社会民间问题,几乎每天都向皇帝陈述时政,反映个人希望或建议。魏征是唐太宗的得力助手,他的直言敢谏,使唐太宗既敬佩,又感到有些为难。说进谏,不是随便哪个人都能说得好而且能管用。唐太宗起初用魏征其实就是用来进谏的:既然你摆出一副纳谏的姿态,那我也就不客气了……李世民其实很有口才,不管雄辩、诡辩都很擅长,要是参加辩论会也肯定能拿个最佳辩手,可是即使这样,也经常被这老头儿气得没话说。

比如有一次皇甫德参说:“修建洛阳宫,劳弊百姓;收取地租,数量太多;妇女喜梳高髻,宫中所化。”可是李世民却曲解为“德参想让国家不役一人,不收地租,富人无发,才符合他的心意”。最后当然是被魏征给劝住了,而且魏征还说,如果皇上你和大臣辩论辩得太多,那幺别人就不敢再跟你说什幺了。于是把李世民这条路也堵住,只好由着他们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但渐渐也有了变化,像李世民那样的皇帝最终不想刚愎自用都很难。于是魏征的进谏也有了变化。所以说,魏征进谏当然还是更多为了国家,但同时他也是很聪明的,他是名臣,而不是忠臣。这是他自己说的,在太宗面前说起的时候,很是让李世民吃了一惊,但接下去魏征说忠臣往往都被皇帝杀了,但皇帝自己也都不得好报,这只是纯粹成就了大臣的名声,于国于君却无好处,不如名臣,既可全身,也可以有利于国君。这话说得不假,不过也从侧面反应了他不想因进谏而无谓牺牲。魏征在太宗身边工作不到一年,政绩卓著,深受朝野上下的拥戴。魏征的威信不断提高,影响不断扩大,受到唐太宗的称赞。

公元626年7、8月间,魏征被提升为尚书右丞,兼任谏议大夫。后又署理左仆射职务,掌握唐朝中央行政大权。629年2月,魏征升任秘书监。秘书省和中书、门下、尚书省平行,届唐朝最高行政机关。长官名秘书监,从三品,领导著作局和太史局,可直接与宰相共同“参预朝政”。

由于魏征越来越受到唐太宗的信任,就遭到了一些同僚的嫉妒,他们在唐太宗面前散布魏征的坏话,说他包庇自己的亲戚。唐太宗派御史大夫温彦博查处此事;温彦博在查无实据的情况下,仍然毫不讲理地向唐太宗报告说:“魏征作为国家的大臣,不能检点自己,避讳嫌疑,因而受到了别人的诽谤。他虽然并无私情,但也应受到责备。”唐太宗公然同意了温彦博的这个报告,并派温彦博向魏征提出警告。魏征对此当然很不满,第二天他就对唐太宗说:“我听说君臣一条心,这叫做一体。只有互相以诚相待,才能共同把国家治理好。如果置国家大事于不顾,一味只考虑检点行为,避讳嫌疑,上下都这样,国家的兴衰也就难以预料了。”唐太宗听了,觉得自己支持温彦博的意见不当,就自我批评说:“你说得对,我作错了!”魏征乘机继续发表意见说:“我希望你让我作一个良臣,不要让我作忠臣。”唐太宗不解地问道:“良臣和忠臣还有什幺区别呢?”魏征回答说:“良臣身享美名,君主得到好的声誉,子孙相传,流传千古;忠臣得罪被杀,君主得到一个昏庸的恶名,国破家灭,只是得到了一个空名。这就是良臣和忠臣的不同。”魏征的这番话,从政治上与唐太宗摊了牌,以进一步消除唐太宗对自己的猜疑,表明了自己对唐太宗的一片忠心。唐太宗被魏征的话打动了,他连连称赞魏征的话很对,并因此送给他绢五百匹。

魏征身任要职,时刻保持着清醒头脑,他从高度责任感出发,对太宗王朝出现的贪图安逸颓势,进行毫不留情地直率批评。他多次和忠直的大臣一起谏止了唐太宗大兴土木,浪费民力的行为。

贞观八年(643年),左仆射房玄龄、右仆射高士廉在路上见到少府监窦德素,问皇宫北门有什幺修建任务?德素根据实际动土情况作了回答。太宗知道此事后,便生气地对房玄龄等人说:“你们只管自己南衙事务,皇宫北门有所兴建,这和你们有什幺关系!”玄龄等人拜谢认错。魏征不以为然:“我既不理解陛下的指责,也不理解玄龄等人的拜谢。玄龄等人,身为国家大臣,是陛下股肱耳目,所有兴建,怎幺能容许不知道呢?责备他们询问皇宫北门修建的事,实在叫人不可理解;况且其中有关国家利害关系,工役多少问题。陛下要是行好事,就应当帮助您去完成;要有不是、虽然已经动工,也应当劝阻您停止。这是君使臣、臣事君的一般道理。玄龄等询问,是正常现象,然而陛下大加责备,我实在不能理解;玄龄等不了解本职工作,只知拜谢,我也不能理解!”太宗惭愧,只好默认。

为了制止唐太宗宠信小人,疏远君子,魏征提出了精辟的论断,以打击歪风,扶植正气。贞观十一年(637年)前后,太宗派遣的宦官出使地方,为非作歹,影响很坏。为此,魏征上疏陈词,专门论述所谓君子与小人问题。魏征认为,凡事都要分清是非,区别善恶。皇帝要是“礼敬君子,王朝就不会出现弊政;疏远小人,歪风就不会上涨。”一个人总是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优点和缺点。那幺,应该怎样对待这些问题?魏征的回答是:“小人不是没有优点,君子不是没有缺点。但君子的缺点,犹如白玉微瑕;小人的优点,就好象用铅做成明亮的刀子一样,经不起考验,一割即钝。铅刀一割,高明工匠并不看重,因为它的优点不足以掩饰其严重缺点;白玉微瑕,有经验的商人并不放弃,因为这点儿小毛病不足以妨害大的优点。”因此,他认为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蒙蔽,欣赏小人的小优点,看重君子的小缺点。如此下去,好人抬不起头来,坏人就可以胡作非为,结果造成上下隔阂,朝政混乱,清浊不分,国家的统治就不堪设想了。

从上述一些具体意见中,使人们进一步看到了魏征的为人。他在太宗统治日益走向黑暗的日子里,不畏强权,坚持已见,果敢地向不良倾向进行斗争,即使不能从根本上扭转贞观中叶以后的唐朝局面,也使唐太宗不能不考虑魏征的有益劝谏,暂时收敛某些错误言论,改正某些错误行为,对唐朝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

贞观11年(637年),太宗腐朽言行更加明显,唐朝的弊政更加暴露。身负重任的魏征,感到十分不安,他在七个月时间里,结合国内时事,连上四道奏疏,深刻阐明自己对当前社会许多问题的看法。希望唐朝统治者悬崖勒马,改弦更张,复归正道,继续维持封建统治。

这年正月,唐太宗曾动用大批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洛阳西苑修建华丽的飞山宫。为此,魏征上了第一道奏疏。疏中首先指出:自古以来,皇帝即位初期,都希望德高天地,百代无穷,然而很少有好的下场,总是不免要消亡。这是什幺原因呢?他认为,主要是失去治国安邦之道所造成的。

魏征认为统治者要治理百姓,应从统治者自我修养着手,因而他提出所谓“十思”,作为修养的标准。不仅如此,魏征还引经据典,着书立说,直接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比如《群书治要》,《自古诸侯王善恶录》等书,是为唐太宗及其王子们编纂的。该书从前代大量儒家经典中,搜集许多有关治国安邦的道理、经验和教训以及所谓“明王”、“暗主”的言行事迹,希望读者从中吸取教益,“以为鉴戒”、“临事不惑”,而有助于自己的统治。

魏征的为人,坦白直爽,生活也较为节俭。他平素能够克制自己,同一般腐朽官僚有所不同,既不偏好声色犬马,也不喜欢铺张浪费。魏征死后,唐太宗为了表彰他的功绩,下令举行规模盛大的葬礼。魏征妻子裴氏辞谢说“魏征平素节俭朴素,如今按一品朝官葬礼,物品仪仗都非常丰盛,恐怕不是他所愿意的。”太宗只好根据死者愿望,免去那些豪华场面和丰盛殉葬物品,只用白木车子、白布车帐送葬。由此可见魏征的为人了。

魏征“忧国如家,忠言直谏”的精神,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魏征死后,太宗非常悲痛,想念不止,时常到凌烟阁去看魏征的画像,做诗追悼魏征。魏征之死。对唐朝是一个无可补救的损失。唐太宗慨叹地对臣僚说:“现在魏征去世,我少了一面镜子!”唐太宗把魏征当作一面镜子。这是唐太宗发自肺腑的赞美。说明魏征在太宗时期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在唐太宗和魏征之间,一个能开明纳谏,从善如流;—个能不顾个人安危,犯颜直谏,堪称君臣合作的典范。魏征之所以成为封建官吏的典范,留下千古绝唱,除有同封建统治有共同利益外,主要还有忧国忧民,无私无畏的优秀品质。这种品质就是留给后世的精神财富。

热门小说推荐
吞海

吞海

大妖降世,卷风云万里,遍野尸横无归人。痴儿怨女,叹红尘滚滚,牵马负刀不回头。圣人云端坐,邪灵白日行。魏来自卑微而来,踏黄泉碧落,吞无边苦海,只为证天道已死!人道当兴!...

财运天降

财运天降

陆原语录作为一个超级富二代装穷是一种什么体验?别拦着我,没有人比我更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

神兵奶爸

神兵奶爸

啥,老子堂堂的漠北兵王,居然要当奶爸?好吧,看在孩子他妈貌若天仙的份儿上,老子勉强答应了...

斗罗大陆3龙王传说

斗罗大陆3龙王传说

伴随着魂导科技的进步,斗罗大陆上的人类征服了海洋,又发现了两块大陆。魂兽也随着人类魂师的猎杀走向灭亡,沉睡无数年的魂兽之王在星斗大森林最后的净土苏醒,它要...

全职艺术家

全职艺术家

音乐影视绘画书法雕塑文学你都懂?略知一二。都会一点的意思?嗯,都会亿点的意思。怀揣系统,靠艺术征服世界,成为各界人士顶礼膜拜的无冕之王。...

少帅你老婆又跑了

少帅你老婆又跑了

少帅说我家夫人是乡下女子,不懂时髦,你们不要欺负她!那些被少帅夫人抢尽了风头的名媛贵妇们欲哭无泪到底谁欺负谁啊?少帅又说我家夫人娴静温柔,什么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