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贤相管仲病危时,齐桓公去看望他,并请教说:“仲父病了,请问您有什么事要嘱咐我吗?”管仲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就对齐桓公说:“我希望你离易牙、竖刁、常之巫、卫公子这伙人远一些,千万不要接近他们。”
齐桓公听了他这“临终遗言”,十分不理解地说:“易牙煮了自己儿子的肉来孝敬我,说明他爱我胜过爱他的儿子,难道这还不值得信任吗?”管仲说:“人没有不爱自己儿子的,如果他对儿子很残忍,对自己的主人怎么能好?”
齐桓公说:“竖刁阉割自己来侍奉我,他爱我胜过爱自己的身体,难道还能怀疑他吗?”管仲说:“人没有不爱惜自己的身体,狠心毁坏自己身体的人,对君主又怎么能好呢?”
齐桓公又说:“常之巫能断定人的死期,能治疗我的顽固病症,难道不能相信他吗?”管仲说:“死生由命,顽症是身体上的毛病,不去掌握自己的命数守住自己的根本,却依靠常之巫来维系自己的健康,人就因此而为所欲为了!”
齐桓公说:“卫公子侍奉我已十五年了,为了我,父亲死了他都没去奔丧,说明他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母,这样的人还不应该信任吗?”管仲说:“人最亲的莫过于父母,他对父母尚且如此无情,又何况对其他人呢!”
齐桓公听了他的这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说:“好,一切照您的话办。”管仲死后,齐桓公驱逐了这四个人。过了三年,桓公说:“仲父的话太过分了吧!此四人有益而无害于国。”于是又把他们召回朝廷。
次年,桓公病了。常之巫利用自己的巫术造谣说:“桓公将在某日死去。”易牙、竖刁、常之巫勾结起来作乱,他们把桓公的宫门堵塞住,不准任何人进去,在宫外筑起三丈高的墙,断绝他的饮食,把他活活饿死。齐桓公临死时流着泪说:“唉!我今天得到了这样的下场,我是糊涂,没有听仲父的话。仲父实在是圣人,圣人的眼光是很远的呀!”
齐桓公,年少时也算是位英雄。他在诸皇子的“夺位”战争中脱颖而出,又收了齐国名相管仲和鲍叔公,年纪轻轻,大展宏图,曾被列入“春秋五霸”,可以说,他的前半生,是辉煌的前半生,基本上没什么“政治污点”,但就是这么一个贤明的君主,还有贤相管仲劝阻,却也没能挡住一群伪君子的“糖衣炮弹”,可见这伪君子是多么的难防了。
世人往往鄙弃“巧言令色”之徒,崇信“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殊不知,捧人捧得有分寸,骂人骂得有含蓄,自夸夸得像自谦,这些技巧都是可以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尽管人们讨厌“花言巧语”之徒,但有几个人能不上他们的当?
所以,我们要时时警惕那些花言巧语,满脸堆着笑容的小人。正所谓“无事献殷勤,非奸即诈。”对于“巧言令色”的行为,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置之不理;对于置之不理而产生的狗急跳墙现象,最好的态度就是一笑而过。
〖LM〗
〖BT1〗〖ML〗做自己该做的事
〖HTXH〗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JY,2〗〖HTK〗——《论语·泰伯》
孔子说:“不在这个职位上负责,就不要参与这个职务上的事务。”
〖HT〗
古人常用直白的语言讲述简单的道理。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就是这样一句话。曾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君子思不出其位。”两位先贤说的都是一个人应该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不要思考自己不该思考的事情。完整地理解这句话,就是“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这是儒家一贯的处世态度。也就是说,在你的职务上把自己做到最好,你就能升到高一级的职位。如果去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反而可能会弄巧成拙。君子只求就现在所处的地位来做他应该做的事,不希望去做本分以外的事。做该做的事情,这是中庸之道。
孔子的这句话是对专业化分工的一个说法,人只有专事自己的优势才能发挥社会的最大效率。不在这个职位上工作的人不应该管这个职位上的事。如果他管了,就是越权了,不利于人们能力的发挥,并且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发展。上级与下级之间存在一个领导与负责的关系,但上级对下级仅仅是指导和监督,一般不参与下级的具体工作。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理解这句话时,我们不要把“位”看成是固定的、唯一的东西。实际上,位不是唯一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位”,可以表现为一个人的职位、身份、地位……,有什么样的角色、地位,就有什么样的职责,就应该完成相应的职责。人可以同时有多重角色,这些角色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不同的角色要承担不同的职责,也就是“在其位,谋其政”。
一个人,在家里可以是父亲、儿子、丈夫,在公司里可以是员工、上级、下级,这些都是不同的角色,“在其位,谋其政”就是要求能够认识这些不同的角色,根据需要区分、扮演好这不同的角色。
“君、臣、父、子”是不同的角色,“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讲的就是不同角色的行为标准,使人“在其位,谋其政”。
在这方面,庄子与孔子的思想有共鸣之处。庄子说:“厨师虽然不做祭品,主持祭祀的司仪是不会越过摆设祭品的几案,代替厨师去做的。尽管庖人不尽职,他也不必超越自己的职权范围代他人行事。”成语“越俎代庖”即由此而来。
岂止是道家的庄子,就连法家的韩非子也持相同的观点。他在《二柄》篇中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韩昭侯喝醉酒睡着了,掌帽官见他冷,就给他身上盖了衣服。韩昭侯睡醒后很高兴,问近侍说:“盖衣服的是谁?”近侍回答说:“掌帽官。”昭侯便同时处罚了掌衣官和掌帽官。他处罚掌衣官,是认为掌衣官失职;他处罚掌帽官,是认为掌帽官越权。韩非子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告诫君主要求臣子司守本职,超越职权就该治罪,目的是防止群臣结党营私。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个道理谋士陈平理解得很透彻。有一回,汉文帝问右丞相周勃:“天下一年有多少诉讼案件?”周勃答不出来。汉文帝又问:“天下一年收支多少?”周勃还是答不出来。连续一问三不知,周勃吓得冷汗直流。
汉文帝问左丞相陈平。陈平回答说:“每件事都有主管官员。问司法案件,找廷尉;问钱粮,找治粟内史。”文帝不太高兴,质问陈平:“如果各有官员负责,那么你这丞相要管什么呢?”陈平回答:“管大臣啊!”
陈平答得爽快:身为宰相,不该样样琐事都管,宰相的责任是辅佐皇帝,协调管理各部门官员,使他们发挥所长,尽其本分。文帝很满意陈平的说辞,周勃相形见绌,自知不如,不久便退职,陈平成为唯一的丞相。
周勃脑袋不开窍的地方就在于,汉文帝所问的事情都不是他分内的活计和职责,自己本来不在那些位置上,完全可以不考虑、不了解那个职位上的事务——况且你皇帝不在那些位置上,不也不知道那些事务吗?陈平就不同了,他把孔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训诫用得很灵活也很果敢,敢于说不知道,并且能讲出道理来,让皇上也难以反驳和责难。
现在有很多人出于“利己”的心理,偏解了孔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意思。表现为自私,“本位主义”,“自扫门前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鲁迅曾对“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格言作过这样精辟剖析:这乃是“教人要奉公,纳税,输捐,安分,不可怠慢,不可不平,尤其是不要管闲事”。这里的“不要管闲事”也是有特定的适用范围的,该管的也是要管的,鲁迅自己就是一个爱管“闲事”的人。他还鞭挞了“被压制时信奉着‘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的格言的人物,一旦得势,足以凌人的时候,他的行为就截然不同,变为‘各人不扫门前雪,却管他家瓦上霜’了”。
所以,危难时刻的见义勇为还是应该做的。要灵活运用孔子的这句训诫——如果你当时恰好在现场,那么你就等于在其位,你就要用适当的方式谋其政了,或者报警,或者挺身而出,或者保护好证据,而不能仅仅当个旁观者。
〖LM〗
〖BT1〗〖ML〗凡事适可而止
〖HTXH〗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
〖JY,2〗〖HTK〗——《论语·颜渊》
子贡向孔子问交友的原则。孔子说:“忠心地劝告他,好好地引导他,他不听就算了,不要再自取其辱。”
〖HT〗
在人际交往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朋友有缺点,或做了不对的事情,该不该直言相告,说了会不会影响彼此的友谊。如果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朋友不接受你的忠告,你是不是还坚持劝他?
在《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子贡问孔子,怎样对待朋友。孔子回答:对待朋友的错误要忠诚地劝告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另外,孔子也说过:“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也。”意思是说:应该和朋友谈的话,却不同他谈,这样做会失掉朋友。
人族少年叶寒,身怀神秘功法天帝诀,入大世界中,与群雄争霸,观万族并起!天地苍茫,今朝我主沉浮!小说关键词万古天帝无弹窗万古天帝txt全集下载万古天帝最新章节阅读...
陆家有两个女儿,小女儿是天上的月亮,大女儿是阴沟里的死狗。陆妈你长得不如你妹妹,脑子不如你妹妹,身材不如你妹妹,运气不如你妹妹,你有什么资格过得好,有什么资格幸福?陆微言姐姐,你的钱是我的房子是我的,你男朋友也是我的。你就安心地当又穷又没人要的老处女吧。陆一语凭什么?我也肤白貌美大长腿好么?分分钟能找个男人嫁了。陆一语的男友被她亲妹妹抢了,她的建筑设计图被她妈妈转手卖了。就在她因偷卖设计图面临坐牢时,一个她从未敢肖想且权势涛天男人出现了。霍予沉看了看手表,还有半个小时民政局关门,你知道该怎么做。...
言安希醉酒后睡了一个男人,留下一百零二块钱,然后逃之夭夭。什么?这个男人,竟然是她未婚夫的大哥?一场豪赌,她被作为赌注,未婚夫将她拱手输给大哥。慕迟曜是这...
日更十章他是龙族龙子,却蜕变天赋失败,自巅峰跌落。圣女未婚妻自斩身孕,杀他证道。家族视他为耻辱,将他逐出,从族谱除名。绝境中,他苏醒前世记忆,华夏神龙...
简介宇宙杀神渡劫陨落,重生为地球上的废材少爷,身边还有个貌美如花的未婚妻,这一世,注定不平凡他无心世俗,却成为地下世界的王者他医术无双,让无数人千...
啥,老子堂堂的漠北兵王,居然要当奶爸?好吧,看在孩子他妈貌若天仙的份儿上,老子勉强答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