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孔子的学生子夏说:“做官的事情做好了,就更广泛地去学习以求更好;学习学好了,就可以去做官以便更好地推行仁道。”这实际上就是“先进”与“后进”的区别。孔子的主张是先学习,提高修养然后再去做官,而不大赞成先得了官位然后再去进修学习。
以我们今天的情形作比拟,孔子的主张是先读书,从小学、中学、大学一直做到研究生,拿了高等文凭后才参加工作,分配到政府中去做公务员,然后慢慢升迁而坐上官位,担任领导人,而不大赞成先工作,提拔成干部,然后才去夜大或干部培训班进修学习拿文凭。
那时的孔子注重修养礼乐的实际内容,要求修身宜早不宜迟,倒不是文凭的问题。只不过,文凭是你拥有修身经历的证明,外在的形式与内在的实际也是有所挂钩的。所以,我们今天的干部制度把文凭作为提升的一道硬性指标,是不是也与圣人的思想渊源有关系呢?
礼乐是孔子时代一个人的必修课,是一个人文化知识水平高低的象征。先学习礼而后做官的人,犹如今天在某种专门学校学习结业以后,具有某一级学业学历的文凭,或资格证书,再担任某种领导职务;先做官而后学习礼乐的人,则如现代社会的现象:让没有读书学习过的人担负一定的领导工作,找机会再进修提高。这两者的结局,显然是大相径庭的。
直到现在,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仍然是科学的。难道不学无术者能够当好“领导干部”、国家公务员吗?所以,“读书做官论”在当今社会,也仍然具有较大的合理性。我们不能武断地批评读书为做官就是“官本位”思想,读书做官没有什么不对,关键是看你想要做官的目的是什么,怎么去做官。
因此,我们今天选用领导干部,除了看一个人良好的心理素质、政治思想和品德作风外,还要有知识、有文化、懂管理、会经营、具有经济头脑。试问,不读书学习的人,能达到这样的标准、能做好领导工作吗?
时代在前进,科学技术在发展,对领导干部的要求自然也就“水涨船高”了。举个简单的例子,过去的二等兵可以当营长,今天未经军事学院培训的人,就连个排长也当不上。这就是为什么军事学院出来的高材生,在部队里升迁比较容易的原因。他们所欠缺的,无非是实战的经验,最难搞定的理论知识他们都已经滚瓜烂熟了。一个不具备现代军事科学知识的指挥官,能带领用先进军事武器武装起来的现代化部队,在未来的反侵略战争中取得胜利吗?所以还是直接用从军事学院出来的高材生比较好。
正在学习的青少年们,必须要把自身的修养和学历提高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学业有成才能获得成为公务员的资格,才有机会做一名领导者。国家之所以提倡“公务员考试”,就是要为政府机关选拔出优秀的人员,不能“任人唯亲”,而是要“任人唯贤”。
有志于走仕途的学子,和正在当官的人,别忘了学习啊!人生就是不断学习、不断奉献、不断进取的过程,是不容停滞和倒退的!
〖LM〗
〖BT1〗〖ML〗善于取长补短
〖HTXH〗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JY,2〗〖HTK〗——《论语·述而篇》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能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HT〗
俗话说:“学海无涯”。即使大学问家,掌握的知识恐怕也只能是沧海之一粟,九牛之一毛。人更应该勇于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或不善,都可以为师。学习长处,学习有益经验;避免短处,避免走弯路。
《三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昔仲尼,师项橐。”“仲尼”大家都知道是孔子的别称,而“项橐”是燕国的一个普通少年。有一天,项橐见到孔子时说:“听说孔先生很有学问,特来求教。”
孔子笑着说:“请讲。”
项橐朝孔子拱拱手问:“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
孔子听后说:“你真是问得怪,江河湖海,什么水都有鱼;不管柴草灯烛,什么火都有烟;至于植物,没有叶不能成树;没有枝也难于开花。”
项橐一听格格直笑,晃着脑袋说:“不对。井水没有鱼,萤火没有烟,枯树没有叶,雪花没有枝。”
孔子叹道:“后生可畏啊!老夫愿拜你为师。”
不知道这是不是中国最早的一道脑筋急转弯的题。
北宋名相晏殊就勇于向比自己地位低很多的下属学习。晏殊一次出巡途经江南,听说扬州的大明寺有许多好诗,决定前往欣赏一番。他来到大明寺,叫随从依次给他念诵寺壁上的题诗。晏殊免却俗套,只凭诗论人,诗写得好,才进一步询问作者的姓名、籍贯、地位,结果当地一个叫王淇的主簿小官脱颖而出。晏殊并不因为王淇的地位低而鄙弃他,他让人找来王淇,与之促膝而谈。晏殊之前曾无意中吟出“无可奈何花落去”,一直不曾对上好句子,此时王淇听闻,随口续曰“似曾相识燕归来”,让晏殊刮目相看,惊叹不已。
《论语》中有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理,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每个人都学习了古代圣人的道理。孔子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所以说“何常师之有”——没有固定的老师。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韩愈说过如何向人学习的道理:出生在我之前,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当然要跟着他学;出生在我之后,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应该跟着他学。我是学道理啊,那何必问他的年纪比我大小呢?因此不论高贵的,不论卑贱的,不论年长的,不论年少的,道理在哪里,老师就在哪里。
与人相处,发现别人的长处而能从内心真正发出改善、学习的意念,是很难做到的。真正的有识之士常把自己比作“沧海一粟”。当有人在牛顿面前赞誉他比前辈们更有远见时,牛顿却非常谦虚地回答:“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大海所以烟波连天、浩瀚壮阔,就在于广纳百川之细流,不拒山泉之涓滴。
一般来讲,在现实生活中,只要仔细观察身旁的人,你就会发现,无论多么出色的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而看上去再乏味的人也必定会有一些长处。其实我们的上司、同事、下属、客户、市场竞争对手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对象。学习知识光明正大,没有什么可害臊、不好意思的。相反,那些不懂装懂、滥竽充数、以从不向他们求教而沾沾自喜的人,才是真正应该无地汗颜,内心惭愧的。
孔子曾经说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这就是说,看到别人的优点,就要设法使自己也具有同样的优点;看到别人的缺点,就要反省自己,看自己是否也存在类似的缺点。这些都是“其不善者而改之”是同样的道理。
看到别人的问题,总比看到自己的问题容易,把过错怪罪在别人身上也比检讨自己容易。如果一味地用抱怨他人来代替反省自己,那其实是对自己进步的最大耽误。能够反躬自省的人,一定不是庸俗的人。一个人之所以能够不断地进步,在于他能够经常反省自己的不足,能够找到自己的缺点或者做得不好的地方,然后不断改正,自觉地加以克服,从反省中获取前进的力量,以追求完美的态度去做事,从而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夏朝时候,一个背叛的诸侯有扈氏率兵入侵,夏禹派他的儿子伯启抵抗,结果伯启打败了。他的部下很不服气,要求继续进攻,但是伯启说:“不必了,我的兵比他多,地也比他大,却被他打败了,这一定是我的德行不如他,带兵方法不如他的缘故。从今天起,我一定要努力改正过来才是。”从此以后,伯启每天很早便起床工作,粗茶淡饭,照顾百姓,任用有才干的人,尊敬有品德的人。过了一年,有扈氏知道了,不但不敢再来侵犯,反而自动投降了。这就是反省的力量。
不自负、不自满、不武断、不固执,看到他人的长处,虚心学习,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接受别人的帮助,虚心地检讨反省自己,马上改正有缺失的地方,这是一个人能够成才、成功的重要条件。
〖LM〗〖BT1〗〖ML〗不要不懂装懂
〖HTXH〗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JY,2〗〖HTK〗——《论语·为政篇》
孔子说:“仲由!我把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教给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HT〗
做人切忌不懂装懂,自欺欺人。仲由,字子路,是孔子的学生,长期追随孔子,算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孔子告诉子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能自欺欺人。孔子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列为人生最高的智慧。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里讲了苏东坡批评程颐不懂装懂的故事。
司马光的丧礼由理学大师程颢的弟弟程颐主办。这位理学家完全遵古礼来办这件丧事。当时死者的亲人要站在灵枢之侧向灵前吊祭的客人还礼,这种风俗已流行数百年。但是程颐认为不合古礼,于是禁止司马光的儿子站在灵枢一旁还礼接待客人。他的理由是,孝子如果真孝,应当是悲痛得不能见客人才是。
末世时期战死的老军团长,重生为末世结束五百年后的新世纪小鲜肉(?) 每当我脑子里响起BGM的时候,就觉得自己无所畏惧。方召。 ...
婚后 情人节,韩经年问今天怎么过? 夏晚安搂着被子,昏昏欲睡的答睡觉。 圣诞节,韩经年问今天怎么过? 夏晚安抱着枕头,漫不经...
穿越成了光明神,从此开启招收信徒,发展神国,称王称霸,为所欲为的羞耻日子...
少帅说我家夫人是乡下女子,不懂时髦,你们不要欺负她!那些被少帅夫人抢尽了风头的名媛贵妇们欲哭无泪到底谁欺负谁啊?少帅又说我家夫人娴静温柔,什么中医...
啥,老子堂堂的漠北兵王,居然要当奶爸?好吧,看在孩子他妈貌若天仙的份儿上,老子勉强答应了...
她本是实力强悍,医术超群的世家家主。 一朝穿越成将军府的废柴嫡小姐,成为第一位被退婚的太子妃,人人嘲讽! 选秀宴上,她被赐嫁给鼎鼎有名的残废王爷。 ...